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
中国网络翻译:睁眼看世界 2009-08-20 09:46
多个角度看中国 凌晨6点,译言网编辑会准时将刚上线几小时的《卫报》英文版推荐选题发到“卫报中文小组”讨论区。几个小时内,待译文章被志愿者们一分而光。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认领和翻译的速度也最快。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方可成是一个资深网络译者,他在译言上最新的一篇翻译文章叫《探访沉没前的旧中国》,原文是《纽约时报》7月25日刊登在电影版的报道。8月4日,该文的中文版就出现在了译言网。 而在十天前,方可成翻译的《禁区》,更是在网络中吸引数十万的阅读率,“这是7月20日出版的《纽约客》上写《财经》主编胡舒立的一篇文章,翻译后的文章长达一万一千余字。”方可成说。他的翻译文章主要集中在有关中国的内政和社会文化报道。 而网络翻译族中的佼佼者 申鹏也一直关注和翻译《时代》杂志对中国的报道,其最新的一篇文章是《档案遗失让中国大学生前程尽毁》,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吸引了一千多人次的阅读。目前,他的《时代》杂志翻译个人博客更是吸引了930多万人次阅读。 翻译志愿者们的文章,让他们和中国读者都多了一个角度看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 另一个窗口看世界 在译言“卫报中文”的首页,一篇名为《是敌是友?东西方认知的碰撞》的文章长期置顶。弥合中西差异,寻找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几乎成为翻译志愿者达成统一联盟的集结号。 “在当今物质社会,仍会有那么一批热血青年,不为金钱,不求回报,为传播思想、开启民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挂在ECO论坛自白书中的话。抱着这样的理想,2006年身为保险经纪人的施轶和他的伙伴创办了eco.cn 网上论坛,技术维护也是由学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义务帮忙,一年四五千块的服务器维护费则是通过论坛自愿筹款获得的。 在与施轶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Passion”(激情)一词,在完全非盈利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坚持了那么久,“也许就是激情和兴趣,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了让更多的国人能够分享外面的世界而工作着。” 对于译者无条件的付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从价值角度来考虑,一个人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当他的知识为大家所共用,也是对他个人价值的一种承认和鼓励。”而在查阅国外相关民间翻译小组资料时,我们也发现,目前蓬勃的网络翻译热是中国独有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