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深化改革
国企的出路在哪里?一些人开始谴责改革,开始否认1990年代所进行的国企改革。国企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和1990年代开始的改革有关,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单纯地谴责改革,而是要进一步深化国企的改革。就是说,问题并不在改革的方向,而是改革没有得到深化。
如何深化?谴责改革的人很简单,想回到改革前的时代。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模式已经破产,没有人相信回到那个模式能够解决国企问题。也有些人主张全面的私有化。但私有化既没有政策上的可行性,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也不见得好。这在俄国和东欧的国企转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回到过去和全面私有化这两种选择都不具有现实性。
实际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来深化国企的改革。首先是进一步的企业化。要搞好国企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企业化在1990年代只走了一步,即法人化。这方面还需要深入。现在国企的管理者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业家。管理者还是具有行政级别。这种制度安排既是政府控制国企的手段,也是国企行为行政化和政治化的手段。行政级别必须去除,使得企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非政治人物。政府可以发展出其他的手段来管理国企。
其次,需要给国企设定一个边界。这是原初的设想,即国企必须限制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国企要从那些不具有战略意义和战略意义不明显的领域撤出来,把这些空间让渡给民营企业。国企的边界非常重要。没有边界,国企就会到处扩张。因为国企的特殊地位,没有其他企业能够与之竞争。这些年央企的毫无边界的大扩张给人一种“普天之下、莫非央土”的感觉。这就出现了无穷的问题。即使国企在边界内,也需要引入竞争来减低其垄断地位和提高竞争能力。国企之间的竞争也不是不可以的。只要是企业,就可以互相竞争。
国企要保持开放性。目前日渐增加的封闭性对国企有百害而无一利。国企要管理得好,就需要同其他企业竞争人才,而开放性是保持和提升人才品质的唯一办法。通过关系网而形成的封闭性只会把人才排挤在外面。越是没有人才,国企越是会依赖其它资源,包括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真正的人才才是国企的竞争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