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埃及检方决定暂不将穆巴拉克转移至监狱|孟加拉国女子“自卫”砍下男子阴茎|百年前监狱巧合促指纹识别技术发展|
环球在线>外媒观点
新报: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2011-06-01 11:11:32      来源:新华国际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文章,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仍然扮演着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抱怨的对象。公众对国企的不满有其深刻的原因,因为国企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经济乃至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国企的进一步改革不可避免;不改革,国企不仅无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造成巨大的冲击。

国企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很多方面都作了尝试,但整个1980年代并没有找到改革的突破口。真正的突破口发生在1990年代,是在朱镕基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当时政府的做法主要有三。一是国企的法人化和企业化。此前,国企很难说是企业,因为其承担了很多非企业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也有政治和社会功能。这种形态的国企当然和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想吻合的。1980年代所做的只是放权让利,即政府把更多的利益让渡给企业,使得企业有动力去追求利益。朱镕基期间政府实行的法人化目标,是要把国企转型成为真正的企业。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不同的方面,目标的达成也需要一些时日。当时的改革强调的是把诸多社会功能从国企分解出来,这方面也的确做到了。

二是引进竞争机制。国企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失竞争机制。在1980年代,在国企之外开始产生一个非国有部门。但这个非国有部门并没有对国企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到1990年代,大多数国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990年代开始对中小型国企实行“放小”政策,即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民营化过程尽管出现了包括被称之为“国有资产流失”等在内的问题,但方向是对的。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想象那么庞大的国企能够走出亏损的困境。民营化大大提高促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民营化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即达成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大体平衡。而此前,国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力量的平衡也反过来促成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三是组建大型国企集团,即“抓大”战略。“抓大”就是在关键的领域,通常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通过组建大型国企来强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方向也是对的。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扮演一个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国际经济领域。因为全球化,中国企业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但在关键的领域毫无竞争力,国家因此意图通过组建大型国企来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这些改革之后,国企已经今非昔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企已经挣脱了改制前的亏损局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就规模来说,国企可以和全球最大的企业媲美。实际上,国企已经是海内外各方“倾心”的对象,纷纷想和国企“攀亲”。近年来的“央企化”(即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都想和国企发生关联,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全球十大绝佳摄影秘境
一年的任何季节,一天的任何时段,美丽秘境都为摄影而存在,光线与景色变换多姿 >> 详细

论坛
你是哪种宅男宅女?
喜欢整天泡在网上消遣?方便面能研究出十种以上做法?那你可能正是其中一员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