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显然,这种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就应吃一堑长一智。简言之,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而忽略了里子。
其三,如何积极应对城市大涝和瘫痪的局面?城市一涝,百姓就举步维艰;交通一瘫痪,无疑更可怕。面对大涝和瘫痪,城市管理者应该多思考一番,多着力应对。对现有不合理的地下设计,可以调整的就尽快调整,可以疏浚的就及时疏浚。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
城市逢暴雨必涝,是考验更是考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判断生活更好的指数有很多,城市不涝、交通不瘫痪应是最基本指数之一。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为了城市的良心,为了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城市管理者应多用心,多些细心,多一些良心。
当暴雨袭城时,怨怼前人的失误短视总也不是办法,畏惧于根本性解决问题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迟迟不敢有大动作更是失策。水漫金山,利益受损的总是普通百姓。一次次大雨袭城后付出的成本总和,要远远大于根本性解决问题的一次性投入。正所谓“不一劳者不久逸”,就这么每年将就下去,何时是个头?我们又岂能看着大雨不留情面而令百姓独自愁?
(来源:新华网 王石川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