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在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内,人们在被雨水冲刷的台阶上行走。当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雷雨天气,白昼如夜,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新华社发
北京昨天(6月23日)下午迎来大范围强降雨,截至16时30分,市区大部均出现明显降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受此影响,城区部分路段出现拥堵现象,首都国际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均被取消。
逢暴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都会陷入这种“宿命”之中。据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突然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发生在武汉的一幕也被首都北京“复制”。
一场大雨让一座城市原形毕露,委实令人沉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如此,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能光看GDP,不能光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面对“逢暴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现状,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三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北京这场暴雨确实来势快、势头猛,简直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再快再猛,也有迹可循,相关部门在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建立较为详细的应急机制?不能等暴雨来了才慌了神。如果早点提醒,以及尽快布局的话,老百姓也会心中有数,妥善安排自己的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