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把大国地位转换成国际实力
普京在当政期间主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把表面上的大国地位转换成国际实力。跟叶利钦时代一样,普京当局也是“软硬兼施”。先是致力于融入西方的体系,尤其是融入欧洲。21世纪的前5年,普京一再建议西方做“大买卖”,包括战略合作和能源方面的交易,期望让俄罗斯在可以接受的平等条件下加入欧洲和大西洋世界。但由于各种因素作怪,此举没有任何成效。于是,在普京任期的后半段,俄罗斯对西方展示了它的愤怒,其标志便是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论坛上的讲话。
普京担任总统期间恰好赶上国际舞台风云变换,事态的发展进程越来越脱离预定轨道,20世纪的各种预言不再应验,而各大玩家的行为越来越不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整合内政外交各种资源的调整策略完全是合理的选择。不过,普京对西方积累起来的情绪在某个时刻开始爆发,而这只能加剧相互间的怨恨。
这种紧张的局势在普京卸任国家元首两个月后爆发,高加索战事实质上成为普京总统任期的迟到的休止符。
俄罗斯社会对军事侵略邻国采取了异乎寻常的支持态度,这反映了对将近20年来地缘政治撤退的心理复仇情绪。同时,2008年的8月事件成为后苏联时代的终结,这一时代的实质是克服苏联解体带来的震荡
梅德韦杰夫:过渡时期的等待观望
梅德韦杰夫赶上了过渡时期。此前的议事日程都已结束,而新的尚未出现。在普京情绪用事和固执己见的映衬下,面带笑容而且心平气和的第三任总统看起来非常和善。然而,他的沉重镇静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观望态度,而并非意味着他准备共同开创新局面。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正是国际机制被加速腐蚀以及全球影响力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的时代。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不由分说地将梅德韦杰夫列入亲西方阵营,但实际上情况比这要复杂。梅德韦杰夫(同美国的奥巴马一样)是第一位 “后欧洲”总统,即欧洲不再是他的出发点。难怪在普京执政时期总是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俄罗斯欧盟峰会在梅德韦杰夫时期就转变成了缺乏内容的陈旧仪式。这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欧盟内部乱作一团,但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俄罗斯失去了合作兴趣。梅德韦杰夫的出访范围也比他的两位前任宽泛得多。
引人注意的是,俄罗斯三位总统的公众形象与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完全吻合。性格鲜明的叶利钦以世人皆知的病弱身躯体现了某种不受约束的俄罗斯特质,他的使命是要不惜任何代价令主要伙伴不要忘记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保持警觉并似乎时刻准备回击的普京恰恰适合完成巩固阵地、弥补此前遭受损失的任务。彬彬有礼的梅德韦杰夫则是等待观望并将外部发展不可预见的风险最小化时期的领导人。不过最后这种情况中,由于政权的非常规二元体系,梅德韦杰夫的形象只代表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