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因交流而消融
此前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的荷兰人范德海登,一直认为中国人做事都是整齐划一、缺乏创造力的。此次作为世博会荷兰馆的厨师,范德海登第一次有机会与中国人合作共事,“中国人其实是丰富多彩而充满个性的。”他说。
作为人类历史上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在上海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云集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每天都密集上演着大量的公共外交。一则关于他国的新闻报道,一次与外国人的交流对话,一部展馆中播放的外国影片,都可以成为一场小小的公共外交。
有的外国记者不太理解中国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办世博会。在上海连续采访了几天以后,他们找到了答案。《日本经济新闻》文章认为,上海世博会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增长成果的舞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从依赖投资与出口型到消费与内需主导型的转折点。
“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互相了解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公共外交新的重要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苏长和教授说:“它将更为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眼前,也将更为多样性的世界呈现在中国眼前。”
许多不曾出国的国内游客,通过此次“不出国门、游遍世界”的世博会,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今全球最为先进高端的科技和理念。在看完纳米比亚馆展示的世界上最高的沙丘苏索斯维利和非洲最大的峡谷菲什干河之后,辽宁观众张玉新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比较熟悉欧美的情况,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非洲文化,看完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值得自豪骄傲的理由。”
除了普通民众,各国民间机构也在世博会上积极开展着公共外交。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已与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发起“绿色出行看世博”活动,并发行了全球第一张低碳交通卡,每个持卡人将通过绿色出行基金为世博会减少1吨碳排放。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说,民间机构的参与,增加了一种新的管道,能够对信息反馈起到有利的作用。世博会推动了民间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
公共外交让中国人更好地成为“世界公民”
尽管“公共外交”是个较新的学术名词,但这一外交形式其实存在已久,中美“乒乓外交”就是其中典范,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外交。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外交主体日趋多元,外交领域日益拓展,外交内涵不断丰富,媒体、智库、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纷纷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深刻变迁。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中心,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每年1200万人出国,2400万外国人来到中国,使得民众间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中国人向“世界公民”的身份转变,为展开公共外交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已有来自境外500多家媒体的3000多名记者报名采访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观展人数将达到数千万人次。大量的媒体聚焦,数以千万计观众的现场观展,使得世博会成为21世纪初中国和世界“零距离”接触的绝佳平台。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上海世博会的观展者中绝大多数是国内的老百姓,因此它将对国内民众的国际观和全球观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会更明白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既不会盲目地自以为是,又不会消极地贬低自己;同时增强对国际的贡献意识”。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