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居民周康乐的家,如同一个小型的博物馆:“空军一号”帽子、NBA队服、美国画家的油画、日本明信片……他最珍爱的是两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过去十年曾到访过他家的外国客人的照片。从2001年起,退休教师周康乐和妻子窦祖文,在自己的家中已经接待了5000多名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游客和研修团,为他们提供地道的上海菜肴,或者短期体验式住宿。
最近,老两口还专门添置了一套新沙发,准备接待因世博会而来的外国友人。周康乐说,跟以前的接待相比,上海世博会更有意义,“我们虽然是普通市民,但我们的形象就代表着中国老百姓的形象”。
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世界从世博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从世博会更好地认识世界。
人人都是外交官
在世博会美国馆中,活跃着数十人组成的“学生大使”,他们都是来自全美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美国馆馆长费乐友介绍说,他们的“任期”为三个月,半年内将有一次轮换。“学生大使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将在未来扮演中美之间友谊和合作的桥梁。”
民众是公民外交最为重要的主体。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说,每个市民、各国民众用心地参与世博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外交行为。
作为世博会语言类志愿者之一,同济大学德语系三年级学生李昇欣为世博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世博论坛和世博知识讲座,还阅读了大量德国文学作品。在他眼中,翻译不是被动的传声筒,而是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要通过我的讲解,让客人们增加对中国的感性认识。”
熟悉德国文化的李昇欣说,德国人重视理性和数据,喜欢用事实来进行证明,并喜欢学习别国的历史对本国进行反思,所以他准备多给他们介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例如在介绍中国馆的颜色时,他准备的解说词是“中国馆的外观是红色,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它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世博会开幕式的壮观极大激发了上海老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大街上身着绿衣的志愿者随时乐于提供服务,“人人都是东道主”成为普通民众的心声。48岁的上海出租车司机叶平说,作为上海市民,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切为顾客服务,坦诚实在,欢迎八方来客,接客不绕圈子,让外国人都能感受到上海人的热情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