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利比亚政府不承认国际刑事法院对卡扎菲逮捕令|巴塔利班老二发表视频讲话 威胁袭击美英法|会笑的狗狗爆红网络 与各路名人“合影”|
评论>文化评论
专家:特别国债发行不会严重冲击股市
2007-07-03 11:20:24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议案,所购外汇(约2000亿美元)将作为未来成立的外汇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特别国债的发行将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他明确告诉记者“此措施不会对股市带来严重冲击”。

夏斌早就明确指出,解决我国量大但收益较低的外汇储备问题,可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在国内筹集人民币资金后,向人民银行购买外汇,取得的外汇主要用于解决国内战略性问题。他的观点与上述巨额国债的获批不谋而合。

三种发行方式可选择

上海证券报: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最大一笔特别国债,其发行方式无疑广受关注,您认为可供选择的发行方式有哪些?

夏斌:根据特别国债由谁来购买,可分三种发行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由央行来购买。财政发债,如果央行用增发货币购买,仅此行为,结果是增加市场上流动性。但是两个部门可在极短地时间内或者说直接通过央行的账务处理,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减少外汇占款,增加特别国债持有,结果仅是央行资产方科目的结构变动,负债方总量不变,如此便不会引起市场流动性的任何变化。此操作结束后,央行根据日常的货币调控目标,当需要回收流动性时就卖出国债,而减少以发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措施。在这种方式下,特别国债替代了央行票据发行的作用。

第二种方式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购买。以商业银行为例,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下,商业银行有三种处置方式:一是以减少在央行的超额储备来购买。但是如果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已降到很低水平,则难以操作;二是减少贷款,腾出资金购买国债。但贷款利率已较高,国债利率可能难以比拟,且银行资产中尚存大量的比贷款利率低的非信贷资产,故商业银行轻易不会采取此行动;三是减少其他非信贷资产,增持国债。此时关键是看国债利率水平多高了。

第三种方式是直接由市场上各类企业和自然人购买。只要利率水平合适,国债很容易被市场吸收。此举可直接引起市场流动性的急剧减少。

由央行直接购买最合适

上海证券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认为政府会采取那种方式呢?

夏斌:至于政府会选择哪种方式,我想出发点一是要考虑到这次人大批准的发债目的是筹集外汇作为资本金,注册成立“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则可能需要资本金的一次到位;二是财政发债筹汇的直接目的是积极用汇,以增强国家竞争力,间接目的是帮助央行实施对冲操作,改善流动性管理,改善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矛盾。但要在我国部门间协调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内部没有特别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央行实施经常的、频繁的对冲调控,则操作性较差;三是政府始终要维护股市健康规范发展,绝不希望股市大起大落。

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以此三点考虑,选择第一种方法自然比后两种方法合适。

不会对股市带来严重冲击

上海证券报:您一开始就明确表示,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会对股市带来严重冲击。为什么?

夏斌:在第一种发行方式中,交易可在短时间内完毕。而日后央行只需要根据日常的对冲与调控需要卖出特别国债收回流动性,而不需要再发行票据了。自然,对当前的股市不会形成严重冲击。当然,这里不排除央行针对宏观经济形势采取的日常的调控措施,有时会间接影响股市行情,这是另一回事。

最后,还是要提醒广大散户投资者,对市场上出现的任何一项新政策,一定要尽可能以冷静的、专业的眼光去思考。(来源:上海证券报 卢晓平)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他为了生儿子37年不冲凉
印度男子听信算命先生所言:不洗浴才能什生儿子。37年来,他只在洗嘴巴和双手时才碰水。 >> 详细

论坛
温网公开赛白衣风采(图)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一直坚持让运动员穿着白色衣服参赛,因为白色是对英国皇室的尊重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