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说明了什么
这场战争来得突然,人们对战争的起因和后果有不同的揣测。有人说,这是伊朗的阴谋,因为伊朗需要天下大乱,转移国际社会对核问题的注意,以便拖延时间,造出核弹。而黎巴嫩战事爆发当天,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的德国刚刚就伊朗核问题发表了立场一致的声明。而伊朗却说,要等到8月22日才能给予答复,显然伊朗在等待着中东局势发生什么变化。
若情况属实,伊朗目的显然没有达到。因为,尽管黎巴嫩战事激烈,聚焦了全世界目光,但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再次就伊朗核问题达成一致,并共同向安理会提交了新的决议草案。在安理会7月31日通过的1696号决议中,伊朗被要求“暂停所有铀浓缩相关和后处理活动,包括研究与开发,并由原子能机构予以核查”,如果在8月31日之前仍未满足这一要求,安理会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章第41条采取适当措施”。
这一表述是一个破天荒的进展。因为,执行联合国宪章第7章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判定被执行者的行为对和平构成了威胁,而执行第41条就是实施所有可能的制裁措施,“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而在过去,中国和俄罗斯是坚决反对动用这一条款的。显然,黎巴嫩战争不仅没有减轻伊朗压力,反而使各大国采取了更坚决一致的立场。
此外,黎巴嫩战争尽管激烈,但战火并没有蔓延到叙利亚,战争并未升级为地区冲突或一场大混战,且在8月22日之前停了下来。
如果在判断战争输赢时一定要判定真主党的支持者伊朗是得分还是丢分,以上事实无可争议地说明,伊朗不仅没有得分,反而有可能失去真主党武装这个什叶派伸向以色列和西方的拳头。
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不仅没有立即谴责以色列的报复,反而指责真主党的挑衅“不负责任”。随着战事的扩大和黎巴嫩平民伤亡的增加,阿拉伯国家纷纷谴责以色列的“过度报复”,甚至向以色列发出警告,但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卷入战争,即便是真主党的支持者叙利亚也保持着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真主党始终孤军奋战,没有外援。
在阿以冲突的历史上,这也是破天荒的事情。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说明了阿拉伯国家整体上是恪守《贝鲁特宣言》的,追求的是整个地区的永久和平,希望看到的是阿以和平进程的前进,而不是“什叶派圣战”的爆发。
此外,还说明:在多数人眼里,黎巴嫩真主党服务的不是黎巴嫩的利益,也不是阿拉伯世界的利益,而是“什叶派联盟”的利益,或者说,就是伊朗的利益。
在伊朗核问题上也是一样。整体上是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并不愿看到什叶派的伊朗拥有核武器,也不愿意看到中东地区由于核扩散问题而被拖入另一场大规模的残酷战争。
中东的局势是复杂的,但并不是无章可循。眼下,伊朗核问题才是关键。(殷 罡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
(来源:时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