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持续了一个月的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终于开始平息。8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两天后,以色列和真主党实现了停火,黎巴嫩问题进入了新阶段。
这场战争由两名以色列士兵被越界突袭的真主党武装俘获引发,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预谋已久。以色列的反击也是一样,看似不成比例,实则在所难免。
战事为何如此猛烈
7月31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一名男子站在被炸毁的楼房中间。黎巴嫩遭到以色列军队空袭的地区一片狼藉,当地居民大多携家带口逃离家乡,躲避战乱。 新华社报道员纳比尔摄
真主党武装是黎巴嫩的什叶派非政府武装,1982年由伊朗革命卫队帮助组建。1991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30余支形形色色的教派要么自行解散,要么改编为政府军,只有真主党武装得以保留,原因主要是它一直在黎巴嫩南部从事反以武装斗争,并得到叙利亚和伊朗的支持。2000年4月,以色列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8年通过的第425号决议全部撤出了黎巴嫩,并得到联合国确认。但真主党武装认为以色列仍然占领着黎巴嫩的萨巴农场地区,依旧控制着黎巴嫩南部地区,于是经常同以色列实施军事对抗,尽管安理会随后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均判定萨巴农场是叙利亚被占领土戈兰高地的一部分,应留待以后解决,并将由此形成的分界线用蓝笔标示,这就是安理会一再坚持的“蓝线”。
6年来,在伊朗和叙利亚扶持下,真主党武装积极备战,力量得到极大增强,多次突破“蓝线”向萨巴农场地区的以军哨所发动袭击,酿成冲突。为此,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予以谴责。2004年 9月,安理会通过了解决黎巴嫩问题的指导性文件——第1559号决议,不仅要求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也要求解散黎巴嫩的所有非政府武装,恢复黎巴嫩政府对南部地区的有效控制。2005年4月,叙利亚根据1559号决议要求撤出了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割据问题开始凸现,真主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5月,为支持黎巴嫩“全国对话会议”恢复国内正常状态,避免黎以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安理会又通过了第1680号决议,再次重申解散黎巴嫩非政府武装的要求,真主党武装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急需制造事端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而此时,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地区局势出现动荡也符合伊朗的利益,7月12日,真主党对以色列军队的袭击因此而发生。
而在以色列一方,由于2000年单方面撤离黎巴嫩并没有带来北部边境的安全,2005年单方面撤离加沙也没有妨碍巴勒斯坦极端势力继续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动袭击,真主党的挑衅性举动就给以色列施展铁腕政策提供了机遇。
于是,一次看似不大的事端演变成了持续一个月的血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