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招生扶贫”是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

2012-04-25 08:07:52 来源:千龙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以往的扶贫模式,大多停留在财政扶贫、政策扶贫上,即给予贫困地区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让这些地区早日脱贫。尽管传统的扶贫模式值得肯定,但扶贫的力度相对薄弱,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步伐缓慢。实行“招生扶贫”计划,面向全国680个贫困县每年招1万名学生,通过大量培养知识类人才,使贫困地区实现早日脱贫,此举称得上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必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只有17.7%,而上世纪60年代这个比例要高于70%。农村大学生数量的逐渐下降,势必导致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低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差异还将继续影响农村家庭的子孙后代,从而使农村贫困现象日益加剧。之所以出现农村大学生数量减少的现象,一方面在于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不强,无法供养孩子就读大学,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息息相关,在高额供养大学生却无法得到就业保障的前提下,“读书不如打工”的思维自然呈现,农村大学生减少也就在情理之中。

此次出台的“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将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高校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如此一来,将大大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吸引和鼓励更多农村孩子读大学。此外,对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大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由此可见,“招生扶贫”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广大贫困地区来说,无异于送去一缕希望的春风。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为贫困地区培养大学生人才,不仅仅是“输血”,更能实现“造血”功能。相对于传统扶贫模式而言,“招生扶贫”不仅增加了人文内涵,还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好的计划需要好的落实,相关部门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有必要加强配套机制建设,比如营造公平的招考环境,开辟大学生就读与就业的“绿色通道”,公开贫困生招录信息,确保“招生扶贫”扶到实处,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林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