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自2010年起,进入“从有到特”的打造特色,深化内涵的转折发展期。为了完成这一发展期的艰巨任务,开始一场教育体制、教学机制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具体推进和形态,就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全面工作室制”。工作室的概念是:以全体教师和骨干教师为主导的,鼓励发挥发展多样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师生密切交融构成学术共同体的,责、权、利合理安排设计的,充分体现激励竞优理念的新型工作机制与工作模式。全面工作室化更深层的意义是实现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全面品牌战略:积个人品牌(教师、学生)而共建单元品牌(产学研合作研发工作室、特色教学工作室);积单元品牌而共建学院品牌的“品牌共同体”发展模式。
2010年10月起,设计与艺术学院正式开始组建三级工作室,分别为:A级工作室:专业特色培养教学工作室;B级工作室:产学研合作研发设计工作室;C级工作室:专任教师学科专业创研工作室。
2010年11月,设计与艺术学院成立了13个B级工作室并开始运作;12月,全体教师C级个人工作室开始正式成立并运作;12月,学院通过几轮的竞选与论证,正式成立了16个A级工作室。
2011年6月16日,设计与艺术学院在HH303召开2010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选工作室宣讲会,这标志着学院A级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正式开始运作,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吴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两个A级工作室负责人易江明老师,罗文老师以及服装专业所有老师出席了此次宣讲会。

吴军老师就教育教学体质改革三级工作室章程与思路向在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后由两位工作室带头人分别就自己工作室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师资力量等作了详细的宣讲。会后,2010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全体学生根据宣讲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室。根据设计与艺术学院三级工作室的章程,各工作室还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

A级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更加符合艺术与设计学科的特性和教育规律,实现专业教学的多样化探索,发挥更多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各工作室群之间形成有规则的竞优局面,有力推动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