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国家中,古代朝鲜和古代越南,也曾出现宦官现象
中国元朝时有两名载入史册《元史・宦官传》的名阉,其中之一的朴不花,原来即高丽宦官,他和高丽出身的元朝皇后奇氏一起来到元朝大都,和奇氏“情意胶固”,后来受到皇帝宠信,成为元顺帝时的权阉,元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拜他所赐。古代越南也有不少男童从小就被掠卖到中国内地为宦,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安南” (包括今天的越南及周边地区)不断用兵,许多越南小孩作为战争俘虏被进贡到内地阉为宦官。明成祖朱棣时,越南宦官阮安受到重用,成为建设新都北京城的主管。明王朝还不止一次向高丽、安南王朝索要进贡阉人,这在客观上刺激了越南、朝鲜的宦官群体,使得他们不断壮大。《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一次就向朝鲜索要宦官200 名,朝鲜宦官现象也可见一斑。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的古史中,曾有过各式各样的对宦官的称唤。例如,寺人、奄人、阉人、宦者、中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在这些众多的名称中,寺人、奄人是史书上最早可以见到的,而在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有姓名的宦官,也是冠以“寺人”头衔的。
古书上所能道出姓氏的最早一位宦官是寺人孟子,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他本来是《诗经・小雅》中《巷伯》篇的作者。据史家考证,孟子(此处所说的不是战国时儒家代表孟轲)本来是个士人,因为受到谗言而被国君处了宫刑,因而成为了“寺人”。毫无疑问的是,孟子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陋室而心忧天下,身受宫刑而志向不改。因为据考证,《巷伯》这首诗就是作者为讥刺周幽王而写,诗中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之句,便是明证。周幽王是西周末代昏君,大好江山败亡在他的手上,他和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笑谈。已成为刑余“寺人”的孟子,还给周幽王作诗上书,忧国忧民,足为中国士人的典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古代儒风盛行的孝悌时代,时人和后人仍尊称他为“子”,并不因他受过宫刑而藐视其人。
继寺人孟子以后的几位早期宦官,也是挂着“寺人”头衔的,不过这已经到春秋五霸的时期了。春秋时期留名的宦官有寺人费、寺人貂和寺人披。寺人费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初的齐国。齐襄公年间,当时贵族公孙无知想阴谋篡夺齐襄公的王位。而寺人费在一次服侍襄公田猎时,不小心使襄公坠车,脚受伤,因而挨了襄公鞭责,心存怨恨。公孙无知企图借此事,拉寺人费一同参与宫廷兵变。但是,寺人费表面上同意站在公孙无知一边参加兵变,实际上偷偷跑回齐宫,把齐襄公暗藏起来,想使齐襄公免遭一场灾祸。因为势孤人单,齐襄公最终被叛军杀害,寺人费也在抵抗叛军中英勇战死。
寺人披和寺人貂的一生与春秋五霸中最重要的两霸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一生相始终。寺人貂又名竖刁,竖也是宦官的意思,古代有时亦将宦、竖齐称。竖刁在齐桓公时代,把持王宫总管大权。因为有些大臣反对,名相管仲也在其列,因而齐桓公一度将他废去,但不久宫廷便混乱不堪,结果齐桓公又将他重用。竖刁凭借齐桓公的庇护,在齐国胡作非为。在齐国对内战争中,竟出卖军事机密给敌方。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无恶不作的宦官,齐桓公竟然想立他为相,只是遭到病危中管仲的再次反对才作罢。管仲死后,竖刁成为齐桓公最宠幸的大臣,执掌国家大权,后来被万人唾骂的易牙,就是竖刁引荐给齐桓公的“厚礼”。此时,齐桓公已经进入暮年,齐国朝政也被竖刁等小人把持,形成以竖刁为首的 “三子专权”。最后,竖刁等人已完全视齐桓公为草芥,在王宫中筑起高墙,把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