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进步:由扬汤止沸到釜底抽薪
决策者应当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虽然湖泊污染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迄今为止对其成因、诱发要素与治理方略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2009年的世界湖泊大会上,还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广泛认同的科学共识:让湖泊休养生息,是湖泊水环境问题解决的基础。
段昌群认为,由于高原湖泊水环境的更新与维持,在根本上依赖流域汇水区内水资源的补充能力和污染物的输移自净水平,从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能力,取决于全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因此,除了常规的控制污染源和为湖泊休养生息创造条件外,还需要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为实现流域清水入湖、支持湖泊水环境的根本好转提供保障。“想要湖泊水质是几类水,流入湖泊的水质就必须是几类水”。与污染源控制相比,后一项工作无疑更具长期性与艰巨性。
通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滇池治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治理思路上,和以前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四退三还”、“六清六建”等措施建设环滇池湖滨生态圈和调整流域内产业结构、“河长制”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滇池流域面山植被修复工程,以及通过牛栏江调水缓解滇池流域内水资源稀缺和为滇池提供生态补水等重大举措,真正体现了“跳出水体治理水污染”和“跳出湖泊解决湖泊问题”,使滇池治理迈入了“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的全新阶段。
滇池治理由扬汤止沸式的应急性“治标”,转为釜底抽薪式的长期性“治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要想在这条科学理性的滇池治理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决策者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切实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如果没有心无旁鹜的定力,决策者的急功近利和社会各界的心浮气躁,随时都可能被一些“浮云式”的短期、表面现象所左右,从而让治理滇池的路子走偏,让“拯救母亲湖行动”的相关动作发生变形。
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定力步自坚。这恐怕是一切参与和关注滇池治理的各界人士,在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规律与反思滇池治理现状基础上,所应当达到的认知境界。
记者 朱绍云 李竞立/文 禹江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