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期待: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日本琵琶湖情况与滇池类似,该湖一期治理即历时25年,耗资1220亿人民币。滇池治理同样情况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九五’到‘十二五’,滇池治理投了600多亿元资金,怎么现在水质还是劣五类?”多年来一直关注滇池治理进展的昆明市民张先生,对治理成效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近年来从治理时间与资金投入方面,对滇池治理成效提出质疑的,不止像张先生这样的普通民众,不少主流媒体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不时产生这样的质疑。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像滇池这样处于生态脆弱区、特大城市俯卧湖泊上游的高原湖泊治理,更是难题中的难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说:“结合国内外的湖泊治理经验和滇池的诸多特殊性,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滇池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对此,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与滇池可有一比的是日本琵琶湖,该湖泊是国际公认的湖泊成功治理案例。从耗时与耗资情况看,该湖一期治理从1972年至1997年历时25年(即“琵琶湖综合开发规划”),累计投入资金1220亿元人民币,湖泊富营养化发展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为进一步改善恶化的水环境,1999年又启动历时22年的二期治理(即“琵琶湖综合保全整备规划”,或称“母亲湖二十一世纪规划”),头8年,便累计投入了580亿元人民币的治理资金……
琵琶湖艰巨而漫长的治理历程,再次生动地阐释了环保界的一句老话:一年污染,十年难治。对环境问题采取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做法,最终必将付出超乎想象的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