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南地区>云南>云南新闻
从“救济村“到“富裕文明村”
2011-04-15 19:43:34      来源:中国日报社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云南文山西畴县江龙村见闻

在云南文山西畴县,提起“江龙村”,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可是就在十几年前,这还是一个有名的“救济村”。

2011年4月14日,,记者来到这个小山村,只看见村子坐落在一个山洼里,四周的山上绿树成荫,村子里一条条水泥路宽广平直,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71岁的刘德芳老人告诉记者:“从60年代起,由于村民都到附近的山上砍柴做饭,毁林开荒,村里唯一的水源点龙泉水一天天减少,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到这里来排队挑水吃,为了争水,村民们差点打架。后来,龙泉变成枯井,我们都只好到几公里外背水吃,每天往返一趟要两个多小时。粮食基本上是种一年只够吃半年。每年一到雨季,村里就被水淹,雨大的时候,洪水十多天才能消退。”他指指身后的大山,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大树长满山头,满眼的苍翠,刘老汉说:“你想象不出来吧,10多年前这山全是光秃秃的,1990年以来,政府鼓励我们建沼气池,不许村民再上山砍柴做饭,还推广太阳能,之后就是退耕还林,退耕还林的第一年,我们就惊喜地发现村里的枯井有水了。这下,全村都坚定了种树的决心。”

据悉,九十年代以前,地处岩溶山区的江龙村受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程度越来越深,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10多年来,饱受石漠化危害的江龙村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吹响了征战石漠化的号角,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还原生态、控制源头、标本兼治、协调发展”之路。累计投入资金81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00余亩、植树造林250亩、退耕还林336亩,生态公益林保护479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江龙村村民小组副组长刘德顺告诉记者:“退耕还林之后,村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减少了。全村有63户273人,人均耕地0.8亩。村里决定好的田地拿来种水稻,由于引种良种,水稻的产量较之从前不减反增。以前亩产200斤,现在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不太好的田地,就种柑桔”。刘说,2003年村里五户人家率先到红河州建水县学习,将建水柑桔引种过来,经过试种发现这是一条好路子,于是发动全村开始种植柑桔。经过逐年扩大种植,现果园面积已增至260余亩,2010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年收入50余万元。如今,江龙村的柑桔除在本县销售外,还销往麻栗坡、越南等地。每年水果成熟季节,许多外地客商都纷至沓来,争相采购,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刘德顺说,江龙村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运输和劳务输出为主,今年全村户均出栏肥猪10头,仅这一项每户就可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同时,江龙村积极开展运输等多种经营,全村拥有运输车辆22辆,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此外,江龙村还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到2010年,全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60人,年可实现劳务收入60余万元。

32岁的邱桂琴10年前从马关县嫁到江龙村,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里看看,记者看到她家的几间砖瓦房收拾得很整洁, 42寸的液晶电视是新买的,邱桂琴告诉记者:“我家里有辆车,丈夫到外地跑运输赚钱,我在家养了十几头猪、还有三亩果园,家里还购置了大米加工机械,每年挣万元钱没问题,我觉得自己每天过的很充实。 “

经过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目前江龙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干涸的龙泉重新涌出了清泉,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32%提高到2010年的80.4%,农民人均产量从1990年的351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44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208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0元,从一个过去有名的“救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

来源:中国日报社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编辑:于姝楠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26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详细
点击排行
  海协会驻会副会长李炳才赴台吊唁连战之母
国台办回应“大陆航母年内下水且命名指向台湾”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