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南地区>云南>云南新闻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成效
2011-04-15 16:33:15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从2008年开始,云南省开展了文山、砚山、广南、会泽、宣威,鲁甸、巧家、建水、泸西、易门、玉龙、隆阳等12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共整合相关项目资金47918万元,新增森林植被40.7万亩,草地植被5.7万亩,新增森林蓄水量40.5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量32.5万吨,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云南省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16个州(市)均有岩溶分布,在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有岩溶分布,占91.47%。全省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结合云南实际,云南省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4种模式:

一是以生态恢复为主的治理模式。在植被覆盖较少,岩石裸露较多,石漠化危害较重的石山区,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典型案例:建水县岔科镇初达村多多箐小流域,海拔1100-1250米,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年蒸发量2400约毫米。土壤为石灰岩赤红壤。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治理区内只有少量灌木林,森林覆盖率极低。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造林地岩石裸露程度50-70%,石漠化现象严重,为高温低湿石漠化区。2008年共营造车桑子+松类+白枪杆的乔灌、针阔混交的防护林3500亩,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较高,土地石漠化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兼顾的治理模式。通过此模式,一方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发展了产业,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典型案例:鲁甸县江底乡江底村、水塘村小流域, 2000年,两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20元,人均有粮仅有200公斤左右,是全县典型的石漠化贫困村。自2008年以来,通过石漠化项目的实施,江底乡江底、水塘两村共发展生态型经济林核桃产业10363.5亩,通过种植、抚育管理预计经济林核桃六年后就进入挂果期,年收入800元/亩左右,以后每年每亩平均增长600元,十五年后进入高产稳产期,预计每年每亩年收入可达6800余元。

三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模式。按照“先治坡、后治窝“的治理思路,在优先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我省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对石漠化区域内的村寨进行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和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典型案例:十五年前的西畴县兴街镇戈木村委会江龙村,人均有粮不足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人畜饮水需到1.5公里外的南丘坝塘取水,江龙村提出了“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口号,组织村民掀起了绿化家园、建设家园的热潮,开展了向石漠化地区要土地,向石漠化地区要生态的方式来开展综合治理,2010年末,全村实现人均有粮450公斤,人均纯收入2600元。

四是综合治理模式。此模式适宜于受石漠化危害的所有区域,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食畜牧业发、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使治理区生态明显改善,石漠化危害的趋势有效遏制,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云南省通过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紧密结合,有效缓解了当地农民行路难、用水难、排污难等问题,此外,工程建设还为当地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项目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长远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凸显。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近日对造成44人死亡的河南省伊川县国民煤业公司“3·31”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调查处理作出批复,认定这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并同意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对有关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详细
点击排行
  温家宝: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
广东首批开发“无人岛”主打旅游娱乐牌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