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吴官正、宋平等领导同志,虽不常回母校,但他们——“人在天涯,难忘清华”
从清华走出的领导者中,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毕业之后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常回到母校。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清华,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关心着清华的建设和发展。
“我三个志愿都填了清华大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先后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1975年至1979年,习近平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8年至2002年,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他还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2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写《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时,习近平在第一卷中发表了题为《自述》的文章,讲述了自己进入清华大学的曲折过程。文中写道:“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了清华大学。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请示清华大学。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刮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当时顾不上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刘冰同志主持工作(此三人都是当时清华的负责人——编者注)。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
2002年10月,习近平出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清华大学与浙江省的交流合作一直都很频繁,习近平到浙江后,双方的合作更加密切。10月16日,习近平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合作协议书》。2003年3月17日,习近平带领浙江考察团一行人回到母校进行洽谈和考察,为双方合作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习近平列举了浙江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结构、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清华在科技知识和人才方面的支持。4月10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浙江嘉兴举行揭牌暨总部大楼奠基仪式,习近平为研究院总部大楼奠基。
2010年8月23日,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又视察了清华控股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他重点询问了中心创办人程京院士在清华大学的工作情况,并对博奥生物经过10年的努力所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表示肯定。
为反腐倡廉到母校“取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也是清华校友, 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曾担任团支部书记。本科毕业后,他接着在清华大学动力系攻读硕士学位,1968年毕业,并曾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负责人张振明,曾担任吴官正近年出版的有关著作的责任编辑,与吴官正有过多次接触。他这样回忆这位清华学子:“他(吴官正)出身贫寒,家里三代都是贫农,没有人进过学堂的门,但凭着自己的聪敏和勤奋,他一个农家子弟实现了到清华大学学习深造的梦想;更以他的传奇人生经历对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了非常独特的注解。”
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65届毕业生刘云清撰文回忆大学生涯时曾这样说:“根据系里的安排,工化系的七八名教师和近40名同学(还有吴官正等5名热工仪表专业的同学)参加了在上海组织的聚四氟乙烯的会战工程……对于我们这些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最困难的是没有经验,于是不懂就学,在干中增长才干。在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到处可见同学们不知疲倦的身影。由于我们基本功比较扎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再加上我们特别注意虚心向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尊重他们的经验,搞好与他们的团结,所以很受他们的欢迎。”
参加工作后,无论在技术领域还是在行政岗位上,吴官正都谨记校训,勤勉好学,工作格外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