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展旅游不重视工业,政府和老百姓就要饿肚子,旅游虽然可以富民,却做不到强县,天津市蓟县县委书记肖松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强县”将成为今后蓟县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将坚持做好“加减法”。
“每个区县对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都应当重视,到全国甚至全球去招商引资,没有项目就没有话语权,”肖松介绍蓟县大项目好项目时表示,目前蓟县两个产业园区7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已排满项目,第一批30多个大项目投产之后,每年将为财政税收贡献30个亿,同时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
今年蓟县集中推出了首批50个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投资都在亿元以上,总投资达90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300亿元。
“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下定决心做好项目引进建设的‘加减法’。”肖松强调。
肖松口中的减法就是利用5至10年时间,已关停300多家小采矿等企业,下马水泥厂、化肥厂等污染企业。“关停这些企业,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0000多产业工人下岗,县级财政拿出8个亿进行补贴,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减少近2个亿。”
但这样大手笔的“减法”并不是盲目无序的,恰恰通过这样的“减法”,蓟县换回了青山绿水,换回了蓟县“北生态”的发展定位。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肖松意识到,守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做“减法”是不行的,必须同时做“加法”。
由此,蓟县开始通过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做好这道“加法”。工业上,蓟县大力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等无污染的高端高质项目,推动产业调整。以特种汽车总装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初具规模。
通过一“减”一“加”,蓟县换回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换回了经济发展的强力后劲。肖松介绍,建国以来的60多年里,蓟县原先那些污染企业财政税收总计只有40个亿,但是近年来引进的优质项目投产后,每年能为财政税收贡献30个亿。
然而在肖松眼中,这些成绩距离“工业强县”的目标还差之甚远,今年,蓟县将继续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速计划,实施“春笋培育、巨人成长和服务提升”工程,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总数达到627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总数达到22家。同时壮大楼宇经济规模,计划新增楼宇面积16万平方米、楼宇企业200家,加快引入企业总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先进业态。
来源: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 李享)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