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如今手机普及了,几乎是人手一部,但出门在外想必不少人都经历过忘带手机、手机没电或欠费,甚至手机被偷的窘境。而当街头一个陌生人向你借手机时,你会借给对方吗?近日,市民刘大娘准备下楼买菜,一不小心把钥匙、手机都锁在家里,想联系女儿找个电话竟犯了难,问了10多个人竟没一个人肯借,最后只能找到居委会帮忙。昨天,记者也走上津城街头亲身体验,同样被各种理由残忍拒绝。
滨江道 公用电话难觅想借手机不易
滨江道是津城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日客流量保持在30万人次,节假日及高峰时段客流量更可达到100万人次。而记者沿滨江道、和平路走下来,两三公里的路程竟难觅公用电话的踪影。其间,记者分别在滨江道与陕西路、山西路交口发现了报刊亭,却均未设公用电话,两位亭主则表示用的人少了也就撤了。另外,还有一处报刊亭位于福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虽没有悬挂“公用电话”提示牌,但摆出了一部电话。“大爷,这电话还能用吗?”“能,市话每分钟3毛钱,长途每分钟4毛钱。”这位亭主还告诉记者,这些年公用电话的确使用率不高,但几乎每天还会有人用,不是忘带手机,就是手机没电了。
公用电话如此难找,滨江道上商场、商铺林立,想必商场服务台、商铺收银台能帮上忙。不过,事与愿违,记者调查后发现各大商场里的电话只能拨打内线,而小商铺收银台的工作人员则多以店里太忙为由拒绝借电话。这样一来,如果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欠费,又或者手机被偷只能求助陌生的路人了。随后,记者以手机没电为由,随机向来往的百余名路人借用手机,其中多为年轻人和中年人,却只有20%的成功率。
“您好,我手机没电了,请问能……”不等记者把话说完,对方无视地迅速走开,相比较礼貌些的则会摆摆手。除了直接被无视,还会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绝大多数人怀疑地打量着记者,并说,“我没带手机”、“我手机也没电了”、“你手机真没电假没电”等等,然后转身离开。而即便是记者成功借到了手机,对方也多不会松开手机,而是用手紧紧抓住,小心翼翼地说:“你说号吧,我帮你拨。”直到电话接通了,他们依然不会放开手机,而是打开免提通话。采访中,一对夫妻带着七八岁的儿子经过,听闻有人因手机没电向他们借手机,孩子的父亲竟说了句:“给你10块钱,自己找个公用电话打去。”说着,一家人加快脚步走远了。
居民区 找老人借手机男子成功率低
华苑雅士道菜市场周围有绮华里、碧华里、长华里和莹华里4个小区。在雅士道上,记者共找到了两部公用电话,而在每个小区也都有提供公用电话的小卖部。可以说,在附近要找到公用电话并不算太困难。如果在这里有陌生人向你借手机,来往居民的态度会怎样?首先,记者以自己电话没电,有急事联络家人为由,在华苑雅士道菜市场和周边小区进行了体验。
第一个询问对象是一位50岁上下刚刚买完菜准备回家的阿姨。“阿姨您好,您能借我手机用一下么?我手机没电了。”听到记者的求助,这位阿姨马上把手里的菜篮子放在地上,掏出手机并解锁打开拨号页面,递给记者大方地说:“用吧。”记者接过手机,向阿姨说明情况后。阿姨笑着说“我也不是谁都借,看你是个姑娘,也挺着急的就赶紧借了,要是小伙子,我就不一定借了。”
第二次,记者转而求助在市场摆摊卖水果的中年大哥。大哥听到求助,也是立即拿出了手机,借给记者。当得知这是一个体验活动时,大哥爽快地表示曾经也有顾客跟他借过手机,他借出后,这位顾客还成了他家的老主顾。之后记者又同样以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的借口,向附近绮华里、长华里、碧华里和莹华里的小区保安、物业人员和小区居民共30人借用手机。因为正值工作日,求助的对象八成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在记者体验借手机过程中,只有两次被拒绝,90%的情况下,可以在陌生人手中成功借到手机。但不少大爷大娘随后都表示,如果求助对象是男士,那就不一定会借出手机。
借不借手机要分男女,这是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记者随后将求助体验的主角换为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先后向25位小区和市场内的市民借手机。在绮华里小区,当这个小伙子向一位大娘求助时,大娘便开始犹豫,问小伙子是否居住在这个小区,小伙子答是,并说出了一个楼号,但大娘还是没有借出手机。她最后以自己没有手机为由,给小伙子指出了公用电话的位置便走开了。而在碧华里,小伙子连续询问了两位带孩子出门遛弯的妈妈,都没有得到回应,对方只是匆忙离开,警惕性很高。结果显示,只有8位市民借给小伙子手机,其中有5人是小区物业人员或者小门脸的老板,3位是路人,他成功借到手机的概率只有32%。
大学校园
成功几率高理由很重要
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记者走访发现,尽管付费或使用IC卡的公用电话难寻踪影,很多教学楼的保安室、宿舍管理员室,使用的也都是无法外拨的内线电话,但无论是校方工作人员,还是林立校园各处的超市、小卖部、复印店的店家,对于陌生人借手机,均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而相比在闹市街头和居民区,记者多番被拒或遭遇性别限制,在大学校园街头借手机究竟会有怎样的境遇,记者也进行了采访体验。
“同学,我手机突然欠费停机了,能不能借用你的手机打个电话?”看到记者有些着急,一名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年轻女生,毫不犹豫地打开书包,掏出手机递给了记者。在接下来的随机采访中,记者又分别向30多名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及途经校园的普通市民借手机,除了一名带着孩子的母亲拒绝记者的请求外,其余所有人都向记者提供了帮助。
社会上以借手机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不在少数。校园环境相对单纯,是不是身处校园内的学生和市民,警惕性就不够高?在借到手机后,记者也询问过他们借给陌生人手机究竟是何心态。“凭感觉”、“看面相”的情感派不在少数,但更多学生表示,借手机的理由很重要。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一名大四在读的女生就表示,以“手机突然被偷”、“手机被朋友拿走”等听起来很夸张、不太靠谱的理由,无论对方是男是女、看起来有多无害,她都不会借。事实果真如此?随后记者又以“手机被偷”为由,向学生们借手机,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听到这个说辞,不少学生先是会疑惑地上下打量记者,再左右张望,发现周围安静如常,便推辞“手机快没电了”、“我快欠费了”。有些女生则直接表示“不太方便”,不少男生更是以“赶着去上课”为由快步离开。记者一圈借下来,成功率不到20%,明显低于最初的95%。
直到记者说清用意,不少学生才坦言,遇到路人求助,他们大多时候会伸出援手,但绝非不加思考地一味相信。一名经管法专业大二的女生就分析说:“我会看对方的表情,虽然开始你声称丢了手机,看起来却不是很着急,加上学校里很少发生这种事,我不得不怀疑。”
中学周边
保持警惕性九成都拒绝
手机的普遍使用,同样体现在了中学生这个年轻、但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群体中。记者在小白楼地铁站及附近的学校周边调查发现,方圆一公里之内难寻公用电话。即使是人员流动频繁的地铁站内,也无电话可用。加上地铁站工作人员上班不允许带手机,工作交流也只能打内线。遇到突发状况,向中学生借手机会不会容易很多?
上学高峰时段,记者在小白楼地铁站附近,以手机欠费为由,向身着校服的学生借手机。尽管询问了近50名学生,但肯掏出手机的仅有4人,成功率不足10%。即便是愿意借出手机的2名学生,也表现得十分着急,担心上课迟到,希望记者可以快一点。而绝大多数拒绝借手机的学生,只是步伐稍缓,像“资费分钟数不够”、“这个月已经超费”、“手机在书包里不方便拿”、“上课要迟到了”、“老师(家长)不让带手机”等拒绝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对于记者的求助,大多数学生显然保持很高的警惕性。
好不容易有个男同学放慢脚步,想听记者多说两句,陪同在一旁的家长,却一脸防备地拽着孩子快速向校门走去,边走边说:“上课都快迟到了,怎么哪儿都有你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