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矛盾呼唤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开放
因为体制机制的先天不足和封闭落后,这一群体可谓是“浮华的外表,沉重的肉身”,在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处于矛盾与问题的高发期。
目前,股份合作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五大矛盾,俗称“五花大绑”,在相当程度上封死了股份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一、天量财富与“农民式治理”之间的矛盾。一号平台调研专家组发现,全市近1000名董事长中,初高中生学历达70%至85%,这个习惯于封闭的经营者群体,自身是否真正具备驾驶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财富航母,在复杂险恶的市场大潮中屹立不倒的能力值得关注。
第二、选举“家族化”与股权公司化之间的矛盾。据调查,在深圳853家股份合作公司中,约有30%的公司其实背后是由某些大家族把持的。在个别街道这种比例甚至高达80%。与此互为印证,30年来子承父业这种现代“家族世袭制”现象几乎没有明显的改变。
第三、现实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往往形同虚设,公司章程赋予他们的权力也只是停留于纸面,而董事长一人独大。
第四、股份合作公司思才若渴与管理层素质严重偏低之间的矛盾。一号平台研究发现,全市853家股份合作公司的3800余名经营管理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及小学文化的占70%。有关专家估计社区股份公司万亿资产最近5年因经营投资不善,跑、冒、漏严重,相当于“蒸发了28%”。
第五、经营方式单一和土地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据调查,目前深圳可建设用地已所剩无几,仅为65.65平方公里,而属于全市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可用地同样少得惊人,如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早已陷入几乎无地可用的窘境,“土地经济”即将一去不复返!宝安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可用地仅剩约110万平方米,龙岗区、光明新区、盐田区等的土地家底也远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富足。今天,经营方式单一和土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日益突出,靠地吃地之路今后5至8年将走到尽头,不改革就会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