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一个医生的“抗艾”日记

2014-12-02 09:45:3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一个医生的“抗艾”日记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全省首家艾滋病防治定点医院。岳建军,这所医院特殊感染病科、山西省首批治疗艾滋病的专业医生。他从事艾滋病治疗已经有十一年。

12月1日,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走近“抗艾”一线的岳建军,通过他的工作日记,反映艾滋病患者和治疗医护人员的状况。

2014年9月18日星期四晴间多云

28岁小伙儿 想找个同样感“艾”的女朋友

今天我接到小刘的电话,他说:“岳大夫,我找对象的事还请您多费心。”小刘今年28岁,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他大学本科毕业,家庭条件很好,有车有房,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上大学时,小刘因为失恋备受打击,之后,他对异性失去兴趣,成为了一名“男同”,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感染艾滋病。如今,他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想过正常的生活,但为时已晚。

小刘觉得最对不起父母,一直对父母隐瞒着病情。最近,他父母一直催着他找对象结婚。他既不想把自己的病传染给其他人,又想完成父母的心愿。因此,他找到我,让我帮忙找一位与他经历相似的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感染者找感染者谁也不会嫌弃谁。”小刘无奈地跟我说。

像小刘这样的患者,我还认识好多。近几年,我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中,男男同性传播越来越多。

每当面对这些患者,心里就觉得他们非常可怜,而最可怜的是他们的父母。我自己也有孩子,深知培养一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人,孩子却得了艾滋病,对于父母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

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性教育,溺爱孩子,却忘记了对孩子性取向的引导。当孩子长大成人,父母们为孩子物色优秀的伴侣时,却不知道,首先他(她)得喜欢异性。

记者旁白

据我省的疫情报告,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男男同性传播占到了37.3%。作为家长不能再对性教育讳莫如深,同时,让孩子玩符合自己性别的游戏,让孩子穿戴符合自己性别的服饰,让孩子在符合自己性别的环境下成长尤为重要。

2014年10月22日星期三 晴

80多岁老人 感染后孩子遮遮掩掩来开药

今天上午我坐诊,一个中年男子偷偷摸摸跑进我的办公室,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沓病历。我立刻想到他不是艾滋病患者就是患者家属。

果然,他的父亲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已经80多岁了。今年,老人咳嗽、厌食、浑身无力,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感染了艾滋病。

看了老人的病历以后,我建议老人住院治疗,但是他的儿子却不同意。“你按照病历给我父亲开药就行了,这种病又治不好,只要能延长他的生命就行。”

有的亲属认为艾滋病无法治疗,只是到医院尽尽心;有的亲属怕被外人知道,不敢让患者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生病自己的行动受限,而亲属们却不愿配合,跟艾滋病人打交道这么久,习惯了。

我反复做老人儿子的工作,让他把老人带到医院治疗,但他坚决不同意,硬是让我给开了些药走了。他走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艾滋病患者,社会一直关注青年人,其实在我接触的患者中,老年艾滋病患者群体也有不少。

老年艾滋病患者大多数是独居老人,他们独守空房,孩子们又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温暖。因此,有些老人通过找性服务排解孤单寂寞,而这些老人缺乏自身防护,是易感人群。一旦老人感染艾滋病,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会埋怨老人,又怕丢人,遮遮掩掩不敢给老人看病。其实,如果他们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些老人,也许老人就不会被感染。

记者旁白

据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50岁及以上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占比,由2004年的4.4%上升到2014年前9月的24.9%。由于空巢、丧偶、配偶性能力下降等原因,部分老年男性通过商业性行为满足性需求,但他们往往缺乏防病意识。尽管我省目前没有相关数据,但老年艾滋病患者也同样需要重视。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晴间多云

消极的病患 最大的伤害来自亲人的歧视

今天我到病房看过小高,询问他的病情时,他爱理不理。过去,他并不是这样。他非常积极配合治疗,问一句,答三句,把自己的情况介绍得非常详细。

小高今年20多岁,他感染艾滋病后对其他人都隐瞒了病情,只告诉了自己最亲近的哥哥。他住院治疗后,他的哥哥经常来医院照顾他。尽管生病,但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不错。

前几天,我办公室里突然冲进来一位女士,说自己是小高的嫂子。她的情绪很激动,又哭又喊地说,自己刚刚知道小高得的居然是艾滋病,自己的丈夫经常来医院看他,回家还要和孩子一起吃饭、洗澡、接送孩子。这一切她都无法接受,小高就是他们家的瘟神,是家庭的负担。她要把丈夫隔离,再也不许丈夫来看小高。

尽管我再三向她解释,艾滋病只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她仍是不能接受。当时,我正忙着处理病人的事,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也没有告诉小高。

之后,小高的哥哥又来了几次,但是每次来都是戴着帽子、眼镜、口罩、橡胶手套……全副武装,比我们医护人员还防护得严密。慢慢地小高对治疗就不像以前那么配合了,有些自暴自弃的感觉。

其实,艾滋病虽然需要终身用药,但是治疗得科学、及时是可以正常生活的。然而,大多数患者都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被人们认可,心里憋屈却没有地方倾诉,总是觉得背后有其他人指指点点。因此,家人对他们的关心鼓励是他们继续治疗和生活下去的动力。要让社会关心艾滋病患者,首先要让他们的亲人接受关心他们。

记者旁白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是“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与以往历年的宣传主题一样,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增加社会的宽容,仍旧是世界范围努力的目标,因为这也是消除艾滋病的根本途径。不歧视,让我们和他们永远在一起!

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晴

“抗艾”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习惯了恐惧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岗位

怎么办?应该是没有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吧?手已经洗了十几遍了,还喷了消毒液,应该没问题了吧?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我要是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我孩子才上小学呀!我怎么和家人说?不行,不能告诉家里人……

今天凌晨3点,17号床的患者病危。整整抢救了两个小时。最终,患者还是走了。患者的父亲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他的母亲却嚎啕大哭。

凡是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都是病重、病危的患者,我们经常要面对死亡。虽然,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已经尽了全力,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难受,为患者惋惜。

患者的其他亲属都不敢接触患者,只有他的父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但我还是帮着两位老人把患者的遗体抬上了灵车。

忙完了所有的事,洗手的时候我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右手手指上居然有一个伤口。当时脑袋嗡的一下就蒙了,我使劲回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把手划破了。平时,我们工作都要戴手套,今天忙着抢救病人,就忘记了。

后悔、自己骂自己,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哎,算了,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了,科里哪个医护人员没遇到过。去年,为患者抽脓,结果脓液喷了自己一脸,不是也没有事嘛,这次不算什么。护士王晓峰为患者输液时被针头扎伤,连续吃了28天抗病毒药,把肠子都快吐出来了,不是也挺过来了么。

2004年,刚成立特殊感染病科,治疗住院的艾滋病患者,因为全院都是搞结核病治疗的,我想挑战一下就主动请缨到了这个科室。说实话开始自己也很害怕,也有过当逃兵的念头,现在对于恐惧也都习惯了。特殊感染病科更像大内科,什么情况的病人都有,每天不得不学习,不得不进步,现在专业上的成就感让我对这个岗位越来越热爱了。虽然,仍有很多人对我们不理解,但是有付出就有收获。

记者旁白

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比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付出更多劳动,还要冒着危险,承担更多心理压力。在全社会关心、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关心这些“抗艾”一线的工作者们的身心健康。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福建厦门一家具厂发生火灾 浓烟滚滚伤亡不明

陕西体彩超级大乐透1600万大奖得主领奖

双腿残疾“意志哥”的三十年驾驶梦

湖北宜昌现空中餐厅 海拔70米高空吃大餐

精彩热图

【图片故事】钢管舞男教练的梦想

北京高丽营大集旁当街杀狗贩卖

济南6岁失学女孩帮奶奶扫马路 成“环卫工”

2014中国水博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