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时政
中央部门晒帐本 网友期待更给力
2011-03-06 16:50:32      来源:半月谈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74中央部门亮账本,地方不能打酱油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高强去年3月曾表示:“国家预算是公共资金”,“经人大批准的预算向社会公开,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继200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4张预算报表以后,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体现出对纳税人知情权的尊重与执政自信。笔者期待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民主化方向努力。成为地方的示范。

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我看来,74中央部门亮出预算账本,有助于公众特别是人大代表参与权力监督,树立对政府依法行政的信仰,监督公共权力与公共资金合理使用。这一点从广州市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当天,财政局网站被“点瘫”的火爆局面中可以得佐证。中央部门预算全面公开、精细公开,民众参与面更大,参与热情更高。

虽说公开预算账本等敏感信息,增加了政府工作量(中央部门预算账本更复杂工作量更大),甚至还会自曝家丑,给政府部门工作带来压力,但这正是建设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的需要。政府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预算信息没有理由讳莫如深。如果对公众希望了解又应该了解的公共信息秘而不宣,公众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政府预算在搞“暗箱操作”,回避社会监督,对预算公信产生质疑。比如,今年1月,从2008年开始评阅深圳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反穿着衣服接待媒体记者,衣服背面贴着的纸条上写着:“本人反穿衣服,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公共预算不透明现状的抗议。”

在我看来,公众关注政府账本,除了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民主监督意识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政府预算管理的权利热望。政府一方面要满足公众诉求,公开民众能够看懂的预算账本,另一方面要反思如何科学、精细预算,把纳税人的钱用到刀刃上。

其实,政府公开预算账本不仅在发达国家司空见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有规定。公开政府部门预算账本有理有据、顺理成章。广州公开财政预算为何上演市民“点爆”官网的场面呢?我认为,这除了说明此前政府账本公开不够,市民对政府预算充满神秘感以外,实际上有这么几层意思:公众对政府工作充满信任与期待;公众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在不断觉醒。更重要的是,公众对政府存在许多权利渴望,期待参与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而政府此前给他们提供的渠道不够畅通。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尽管有的公民向政府提出过“看账本”的要求。但是公民“看账本”的程序比较复杂,公民“看账本”存在时间长、耗费精力的问题。特别是查看“三公”消费、公共产品涨价资料等敏感信息时,政府部门往往会制造重重障碍,使公民难以如愿。这种被动零星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工作效率比较低下。

公众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查阅中央部门预算账本,既没有机关的威严,又具有快捷方便的优点。既能让民众从宏观角度了解政府预算信息,客观上也会倒逼更多地方政府部门公开预算信息,让民众从微观角度了解政府预算信息。如果看政府账本成了民众表达诉求、实现知情权的现实路径。政府公开账本成为制度常态,公民坐在家里履行参与、监督职能也将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除了肯定中央部门预算公开以外,期待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朝着科学化、精细化、通俗性的方向努力。更期待地方人大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全面实现预算公开,推动政府公开账本步入制度化轨道。化解民众反穿衣服抗议预算不透明的尴尬。

政府预算不仅要向人大报告,接受人大代表质询,而且要通过网上公开等形式与广大公众见面。政府如何实现预算公开向民主预算、科学预算转变,更是对政府以民为本深度的检验标尺。民众对此拭目以待。(浙江在线)

预算公开还需“再迈一腿”

政府部门财政公开,是中国力推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由民众选举产生的社会管理机构,政府自身不是经营主体,只能由民众提供的税赋支持运转。这一关系不仅决定了政府必须为民众谋利益,而且决定了政府的政务活动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其中包括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用途。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200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报表。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进预算透明工作再次实现突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央财政预算12张表格向社会进行公开,比2009年增加了8张预算表,涵盖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且,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更加细化,本级支出预算细化为23类123款,比2009年增加了2类82款内容。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巨大进步,中央部门主动“晒账本”的行动,也为地方政府作出了表率。

但是,政府部门公开预算,并不是财政公开的终点,而是公开的起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民众监督,也就是说让民众通过对这些账本的研读,来检查政府的财政资金用途是否合理,与实际使用是否对得上。由此说来,政府部门公开预算后,还需要民众的监督及时跟进,否则所谓的公开很容易沦为走过场,预算公开也就失去了意义。

回顾以往中央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并非不存在问题,每一年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报告,都罗列出了一些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但是,审计署本身也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它对其他中央部门的审计只是体制内的审计,尽管我们可以相信它的铁面无私,但这与民众的监督还是存在距离。因此,政府部门公开财政预算,只是政务公开的其中一条腿,另一条腿就是民众的监督,只有两条腿一起存在,政务公开才能算真正给力。

现在,74个中央部门已经迈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一条腿,民众监督的另一条腿也必须及时迈出。在这方面,我们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充满期待。在中国现行的政治框架内,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人大代表接受民众的委托对政府行使监督权力,而这种权力的行使就包括了对政府部门财政用度的监督。在历年人大会议上,我们曾见到不少人大代表呼吁政府公开财政信息,今天中央部门能够有如此坦诚的举动,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人大代表努力的结果,而现在需要的就是代表们的进一步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民众的重托。

令人欣慰的是,人大代表监督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用度,近几年在一些地方两会上已经见到积极效果。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人大代表钟南山就广州亚运实际开支远超预算向有关部门提出质疑,虽然此事尚未有结论,但这场争论已经为人大代表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人代会不应该只是掌声和歌声的汇合,它更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一个考场,而人大代表就是有民众做后盾的一个考官。因此,我们衷心希望,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着13亿民众的全国人大代表能够积极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对74个中央部门公开的财政预算进行认真的审核,以此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来源:半月谈 编辑:邓京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3月5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同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15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详细
点击排行
  发改委有条件有能力保持今年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要完善实施和评估机制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