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时政
中央部门晒帐本 网友期待更给力
2011-03-06 16:50:32      来源:半月谈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晒账本"别只公布"天文数字"

继去年3月国土资源部第一个在官方网站公布部门预算后,又有74个政府部门晒出了自家账本,这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进步。依此看,实现“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的承诺已不成问题。

然站在公众的角度看,政府部门的预算仅有公开还不够,关键是要让公众看得懂、弄得清、搞得明。晒账本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公开,进一步拓展公众监督渠道,从而管住资金。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表示,“你既然要公开的话,就要把大家所关注的情况,给大家说清楚,否则的话,就没有意义。”因而,部门预算要公开,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公开的内容让公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而纵观已经公开的地方和部门预算,晒出的大都是一大摞“天文数字”,对资金的具体投向、钱到底怎么花,往往高深莫测,闪烁其词。表面看,预算是公开了,可民众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连中山大学的财税专家也曾慨叹预算“天书”难懂。专家都看不懂,民众如何去监督?无法监督的公开,也就沦为了一种虚假的形式。

公开的意义在于监督,这就要求部门预算应该清楚细致,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在这方面,香港的财政预算公开就值得学习。香港每年的财政预算方案十分详尽细致,甚至细化到购置一张座椅。显然,如此细化的预算,不仅交给了民众知情权,更激发了民众的监督热情,从而推动公共财政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部门预算公开必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我们期盼各部门在今年的预算中,能晒出一份份让代表、委员及民众满意的账本。(东方网/陆志坚)

期待账本“晒”出牵引力

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主动亮出“账本”,表明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统一。中央层面预算公开的大踏步前进,相信会产生巨大牵引力,有力推动财政预算的公开。这对确保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大有裨益,也有利于预算工作科学化进程的推进。

也要看到,预算公开工作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公开范围还不够广,很多应该主动公开的单位还没有动静;预算公开还过于笼统粗放,公众关心的民生项目支出,有些仍然无法确知;预算公开的时效性还不强,不利于人大代表的审查和公众的参与,等等。我们相信,中央部门“晒”预算的牵引力,能够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断拓展预算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人民日报/郭文婧)

预算公开期待循序渐进不停脚

公共财政的公共属性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民众的税赋,反过来民众就有权利知道政府该如何花钱。预算透明化、民主化,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强烈呼吁的,不管是在全国“两会”上,还是学者讨论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声音。

近年来,对于预算公开,政府也在积极地顺应潮流发展。2009年中央提出,三年内让中央部门的财政预算全部公开。2010年“两会”后,国家财政部要求中央预算执行部门两会后15天内公开预算。随后,国土资源部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虽然在这些公开中,还有一些收支项目比较笼统,让人难以看明白,但在舆论的呼吁之下,中央部门终于认识到财政预算公开对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从过去的不公开到现在的公开,从特例式的公开到制度化公开,从被动公开到主动公开,从粗线条公开到相对细致的公开……中央部门把财政预算账本晾晒在阳光之下,终究体现了财政透明度在不断地增强。虽然说现在这74个中央部门在“行政费用”支出上还有所保留,还没有达到全方位的公开内容,也称得上是仍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在财政预算上,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迈进,不找借口推托回避,总有一天会达到全面、完全的公开。

我们得承认,预算公开注定是一个渐进的改革,也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成熟,比如公开透明之后,如何通俗易懂,民众显然还有不少期待。公开政府预算,相当于政府花钱的全过程都在公众的眼皮子下进行,这需要通过一个规范、完整的预算反映这一过程,必然涉及到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利益的博弈互动,我们得承认当中的复杂性。也只有充分重视,虚心改进,循序向前,才可能按照承诺,在两三年间把这些关系理顺,使中央部门预算以规范公开的姿态向全社会亮相。

中央部门在迈出了公开账目这一实质性步骤之后,细化账目、尽量通俗易懂等,应当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行政经费公开,也是打造“公共财政”的关键。这一次公开的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细化为23“类”123“款”,比2009年增加了2“类”82“款”内容。这说明预算公开的两年,也在探索与完善,公开的方式与方法也在趋于合理,我们也需要由易入难,不断完善其他项目,逐步实现基本建设项目和行政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公开。

同时,也期待中央部门的预算公开也会产生一定的“涟漪效应”,促使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步子再大一点,也促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开部门不断增多,已经开始和不少地方形成上下互动的推进,广州、深圳等地不少部门也纷纷效仿,不断加强财政透明化的建设。尽管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人认为广州市财政公开今年比去年“退步”了,但相信只要充分接受监督,公开之路总还是会向前走,而不会后退的。

从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到地方部门预算公开,每一步推进都会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留下脚印,哪怕才刚起步不久,也为下一步前进指明方向。所谓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循序渐进不停脚,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预算公开的改革之路,终将向前推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3月5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同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15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详细
点击排行
  发改委有条件有能力保持今年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要完善实施和评估机制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