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年间福寿沟图
当武汉、北京、成都、南昌等诸多城市惨遭水浸时,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条宋朝修建的城市下水道,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仍承担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的自然降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千年“福寿沟”
从飞机上俯瞰赣州,可以看到赣州城三面环水,东面是贡江,西为章江,两条江在老城区的北门汇合成了赣江,而赣州老城区的地形则像一个乌龟壳。因而,传说中,赣州好像一座乌龟形的“浮城”,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不会内涝。
不过,传说是传说。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城(北宋时称虔州)曾屡遭水患,江水每每倒灌入城,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得益于两项重要工程。一是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孔子第四十代孙孔宗瀚任赣州知州时,把始建于唐末的土墙加固改造,使用砖石修筑城墙,以使城墙更好地发挥防洪堤坝的作用;二是孔的继任、一个叫刘彝的官员修建了赣州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
赣州市博物馆专家万幼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致来说,福沟主要排放城市东南之水,寿沟主要排放城市西北之水。福沟主沟长11.6公里,寿沟主沟长1公里,合共12.6公里。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从而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斜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的排水网络。”
之所以取名“福寿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宋代福寿沟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纵横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别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福寿沟所用的砖石材料,为此后的维修带来莫大的方便,它在地下老化甚至崩塌,只要维修人员换掉坏的,一疏通就好了。
这一下水道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现在到赣州老城区走街串巷会看到,在那些旧式民居的墙角下,布满了一条条水沟。在每条水沟的拐角处,则装有一个石板井盖,井盖上布满了铜钱大小的孔洞。生活污水和雨水,就顺着这些水沟流进了地下的福寿沟,有孔洞的石板井盖当做过滤网,阻挡树枝、石块等物堵塞福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