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防洪网”
福寿沟之所以能使赣州免于内涝,并不只是下水道那么简单。“福寿沟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福寿沟只是赣州老城排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万幼楠说。
在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则是最好的蓄水池。据了解,“福、寿”二沟与赣州老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福寿沟将赣州城内原有众多的水塘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活的水系,遇暴雨时,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若章、贡二江洪水逼城,城内雨洪无法外排时可避免涝灾。
万幼楠曾说,把下水道和池塘连通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一旦雨量大增,福寿沟里的水暴涨,沟里的水就会流入水塘进行调节。就像长江流域与鄱阳湖、太湖、巢湖的关系一样。赣州城的水塘增加了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冯长春是最早意识到赣州水塘重要意义的人之一。1984年,在详细考察了赣州的水塘之后,他发表了论文《试论水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利用途径———以赣州市为例》,并在论文里建议,今后应该坚决停止向水塘“进军”。
不过,冯长春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现在到处搞开发,就地值钱,很多水塘都被填平了,老城内的水塘消失得差不多。跟以前那种利用水塘、因地制宜的排水系统相比而言,现在遇到强降雨时,只能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强排,避免涝灾。”万幼楠对赣州城不断消失的水塘充满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