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上)

2015-10-15 15:16:12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中国安防展览网政策法规】当前,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集成创新,上海已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的历史阶段,产业经济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四新”经济就是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引领,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探索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创新发展。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上)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

  编制《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将进一步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功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与活力。2015年,将继续坚持“五全”,即全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所有制、全价值链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方式,推进部市合作,创建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探索创新产品产业化支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四新”经济调研,持续帮助“四新”企业梳理解决面临的问题,逐步形成“产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产业人才+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联盟”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系统。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和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

  序言

  

  对“四新”经济的新思考、新探索与新举措

  当前,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产业和城市“四个融合”的新常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集成创新,上海已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的历史阶段,产业经济要“求质求新求实求进”。“四新”经济就是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引领,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探索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创新发展。

  韩正书记指出,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攻方向是解决创新转型的动力与活力,主战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主体是企业,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杨雄市长强调要以“2554”为重点,即聚焦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着力把握体制机制创新的五个重点,以及服务支撑体系的五个方面,体现与落实到加快发展“四新”经济上来。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企业更多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政府侧重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要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要回归到“四个看”:眼睛向外,看国际产业变革、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地方自身的责任、能力和机会;眼睛向下,看企业、看基层、看企业家;眼睛向内,看政府职能转变,借助自贸区平台开展创新试点,改进工作推进方式。

  编制《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将进一步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功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与活力。2015年,将继续坚持“五全”,即全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所有制、全价值链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方式,推进部市合作,创建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探索创新产品产业化支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四新”经济调研,持续帮助“四新”企业梳理解决面临的问题,逐步形成“产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产业人才+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联盟”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系统。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和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第一篇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综述

  一、以“四新”经济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上“快车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自贸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推动上海率先在全国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转型升级的道路,这些构成了新时期上海的系统性发展战略。

  “四新”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正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上海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四新”经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率先提出的概念。“四新”经济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构成,“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又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四新”经济是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是上海传统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动力。

  (一)“四新”经济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向“科创中心”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功定位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再到21世纪初“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历史过程。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三个阶段的建设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第二阶段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初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最具活力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第三阶段,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

  2.推进“四新”经济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机遇。

  对于上海来说,“四新”经济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表现,发展“四新”经济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内容,就要牢牢抓住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通不畅不活这个关键难题,紧紧依靠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开放集聚辐射生产要素的方式方法,努力以“四新”的思路和理念,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和信息化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时代大背景。当前,两个“IT”即InformationTechnology和IndustryTransformation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潮流,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集成创新。“四新”经济本质是跨界、协同、自主创新,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特性,更加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四新”经济蕴藏颠覆性创新力,内含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发展,推进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不规定统计口径,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只提出发展方向,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上海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既要组织实施大飞机、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创新工程,提高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要加快培育自下而上的“四新”经济,突破资源能源刚性约束,使“四新”经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快车道”。

  (二)“四新”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为顺应世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变革,国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对中国制造业整体规划,不仅提出培育新型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包括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四新”与《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是相融统一的,“四新”经济经过发展积累了阶段性经验,为上海对接国家战略、把握产业转型的重要契机提供了先发优势。因此,上海应当乘着此国家战略的春风,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上海制造业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发展“四新”经济是上海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当前已到了不转型升级就要被淘汰的阶段,不可能继续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时期的发展道路。推进“四新”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倒逼落后产能调整淘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新经济、新产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创意服务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新”经济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四新”经济融合到传统产业之中才能创造出新产业,解决好两大“难点”:新技术不缺乏,但新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是个难题;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容易,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是个难题。需要通过“四新”,把最关键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推动上海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三)“四新”经济推动新兴领域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互联网+”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关于“新业态”、“新模式”的规划,推动了新兴产业地位升级。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的基础上,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对传统产业生态环境的一次重构,重构的不仅仅是产业模式、资金流向和企业估值方法,更是人的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与“四新”是内在统一的,两者都强调了对于现有产业的重构,都突出了创新的重要性。从范围上讲,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具体形式,“四新”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正在不断地拓展新兴领域的边界,改变着创新方式,持续促进人们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去创造,推动者产业走向融合发展之路。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新挑战,上海正全力迈向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上海在“四新”经济建设过程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落地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实践。发展“四新”经济要海纳百川、广聚人才,重视人才集聚和培养,以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从制造到智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美女减肥失误成“干尸”

夏立言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四次正式会面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1元面额纪念币开始发行

精彩热图

安徽芜湖一餐馆液化气罐爆炸已致17死

男子铁钩穿背悬挂6.5小时

中网:纳达尔2比1淘汰索克 率先晋级男单四强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0月3日—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