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2014-11-21 10:15:40 来源:大众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健康中国”泉城行岗位体验活动系列报道(五)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大众网记者 王宗阳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冬季是面瘫的高发季节,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比较容易康复。(记者王宗阳 摄影)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隔物灸之“核桃壳灸”(记者 王宗阳 摄影)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万大夫正在给患者腰部扎针。(记者 王宗阳 摄影)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一位瘫痪的患者正使用夏枯草针灸。(记者 王宗阳 摄影)

中风老汉“灸”一个月想扔拐 记者体验神奇针灸

针灸与拔罐相互结合(记者 王宗阳 摄影)

说起针灸时用的长长的银针,总让人有些害怕。其实,针灸起来并不疼,而且治病效果还相当不错。11月20日上午,大众网记者作为“健康中国”泉城行岗位体验活动的参与者,来到济南市中医院近距离体验这种“指尖上的舞蹈”。62岁的中风患者陈先生表示,自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针了没几天,就想扔拐棍了。

“真是奇迹,针灸一个月我老伴能动了!”

“要不是万大夫,我这还得多遭不少罪。”11月20日上午9点,大众网记者在济南市中医院针灸科体验采访时,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人。

今年62岁的陈先生,原本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看到记者的镜头,他使劲地咧嘴笑笑,眨眼示意。随后,针灸科的副主任中医师万红棉,开始为他擦拭身体,进行扎针。

另一旁,她的老伴燕桂翠帮他拽了几下被子,叹气道:“多亏了万大夫,这针灸了1个月,他好歹能说话身上有感觉了,刚中风的那两天,啥感觉都没了……”

正说到这,陈先生下意识地用左手拍拍老伴安慰她。“你……能动了?”燕女士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这真是奇迹啊!针灸了一个月,我老伴终于能动了!”

老两口的兴奋也感染了针灸科里的其他病友,大家伙纷纷问老陈有啥感觉。据他和老伴介绍,最初自己不能动,万大夫通过针灸拔罐以及电针刺激等疗法,才让他身体逐渐有了一些感觉。现在,胳膊和腿开始慢慢可以活动了

“我老伴中风躺在床上两个多月了,之前也跑了不少医院用了很多办法,他都没有起色。这一个月从这针灸,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就在今天出了奇迹。这不我们都准备扔了拐杖,正常生活了!”11月20日晚上,燕桂翠在电话里兴奋地对大众网记者说。

“没啥神奇,针灸就是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老陈中风躺在床上俩月有余,如今一朝有了“奇迹”,这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大众网记者采访济南市中医院针灸方面多位专家得知,对于老陈这样的病人,医院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其实针灸并不像很多患者说的有什么神奇之处,针灸就是一种中国传承千年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和灸,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万红棉说。

据了解,老陈的治疗这才是刚刚开始。中风后经三个月治疗,如果还仍残留症状,则称为中风后遗症。后遗症常缠绵难愈,影响病人和家人生活与工作。很多病人不能长期住院治疗,而家庭针灸保健更显得尤为重要。

来针灸的患者中,除了有不少中风患者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还有不少是中枢性面瘫患者。他们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显得十分痛苦。

据这里的医生介绍,冬季是面瘫的多发季节。此外,济南春天忽冷忽热的气候特点,也使得面瘫成为春天的多发病。相类似的还有腰痛、颈椎病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所谓的“冬病”成为春天的多发病,都属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面瘫”患者多在早上洗漱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出现漱口无力、抬眉不能等症状,有人以为是疲劳或是休息不好所致,未引起重视,往往过两天发现症状越来越严重才会想到去医院就诊。面瘫的主要症状有抬眉无力、闭目露睛、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吃饭存食等。有些患者因治疗方法不当延误病情或因病情较重经多方治疗仍未痊愈,时间超过半年就会进入后遗症期。

针灸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时期,来确定取穴部位和治疗原则,激发面瘫病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越早进行针灸治疗,恢复会越好,病程会越短。

记者体验:隔着核桃壳也能“灸”

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医针灸对身体穴位的刺激感受,大众网记者随后也体验了几种特色针灸。

按照医生建议,大众网记者和现场几个来针灸的年轻人一样,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或者每天对着电脑时间长,脖子颈椎和肩膀都不太好。不少人一晃脖子,都有了响声。

医生在大众网记者颈部和肩上分别扎针,感觉有些麻麻的,并不疼。同时用理疗仪烤着后背,并在两边通上电流。这时的针感是跳动伴随着疼痛,尤其是平时脖子疼的地方,痛感比较明显。

经过30分钟过后,医生进行取针,并给大众网记者拔上火罐。之前酸疼的脖子,有了明显的好转。

然而,有些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医院也会在针灸时使用一些药物,来增强针灸的效果。大众网记者在特色针灸诊疗室发现,在这里,芦苇管、核桃壳、夏枯草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在医生施针的妙手下,都变成了宝贝。一位全身瘫痪的患者,针灸时隔着夏枯草,以增强药效刺激穴位;一位有眼疾的女士,针灸时隔着核桃壳,虽然样子诙谐可爱,但她自己表示疗效很好;而不少面瘫的患者,普通针灸效果不太好,用了苇管灸……

济南市中医院的吕颖霞副主任医生告诉大众网记者,这种诊疗方法叫“隔物灸”,比一些普通针灸效果还明显。在针灸过后,再辅助专门的针灸康复运动,促进患者的恢复。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这种“隔着核桃针灸”的隔物针灸法,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比较典型的有“炼脐”或者“蒸脐”。古代的隔物灸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6小时。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

如今,隔物灸的发展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并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隔物灸通过隔着药物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振奋低下或者衰退的功能。平衡失调的阴阳,使人体消除病痛,祛风散寒、消炎止痛、舒经活络、活血利窍、恢复健康,延缓衰老。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北大副教授致留学生怀孕逼其堕胎

“中国校花”大赛 韩国女生夺冠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四号

南充28岁智障女铁链锁身9年

精彩热图

成都龙凤胎大熊猫全球征名揭晓 取名“毛竹”和“毛笋”

APEC后北京首度发布雾霾蓝色预警

我国三元面值纸币曝光 属第二套人民币(图)

西安一高校"学霸狗"被保安棒杀扔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