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
微商无一家建档
缺乏信用体系建设 将适时出台规范
你的微信朋友圈是否被面膜、奶粉、名牌包刷屏?从2011年问世到现在,不少网友吐槽“朋友圈”变成了“广告圈”,而一些人也确实因此赚鼓了钱包。
也许你曾经或者正在享受着这一新兴销售平台带来的便利,或者被刷屏的广告骚扰,可是,你知道四川省有多少家“微商”吗?这个数据还是未知。
今年1月11日,四川省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基本建成,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已建立2.4万户网络经营者经济户口信息,然而,其中并无一家微商。“朋友圈相对私密,微商主要通过熟人进行销售,存在隐蔽性。”四川省工商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处工作人员何金瑞说。
微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众号,另一种是私人账号。“前一种需要平台核验营业执照等信息,但后一种,并未实行实名制管理。”何金瑞认为,微商门槛低,再加上微信本身的属性,使监管存在难度。
“通过微博、微信进行销售,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存在积极意义。”虽然四川省工商部门对这一新兴事物持包容、开放态度,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处处长田培友也认为,微商要想做大还严重缺乏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设。
去年3月15日实施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对通过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易行为进行了规范。“不过,对于办理、公示营业执照等规定,都说的是‘应当’,而不是强制性规定。”何金瑞说。
微商主要利用朋友间的信任进行销售,很多交易是“私单”,在价格以及产品评价方面不存在透明度,也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可乘之机。“目前国家对这块还没有详细规定,我们将从工商职能出发,密切关注其发展情况,如果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现象出现,适当时候会出台一些规范。”田培友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吴冰清实习生李智
对话
微信官方:
打假机制很快出台
除了卖违禁品,朋友圈也成为高端A货泛滥的场所。成都网友“小白阿比”非常反感这种朋友圈营销,这个月她已经拉黑了5位微信好友,“满屏幕的商品照片,有时候一人一天发几十条!”
业界人士认为,谣言与违规交易都依赖于朋友圈的私密性特点,但同时也无法兼顾公开透明,随着微信平台越来越大,各种龙蛇混杂的危害性也会越来越大,会破坏平台的健康发展。
华西都市报记者:之前微信出台系列规范公众号服务号的措施,但个人号售卖假货乃至违禁品的现象,腾讯有什么应对措施?
微信团队:微信的安全体系中,针对公众号和个人微信号都有相应的规定。公众号属于公开账号体系,对应的是企业、组织或个人,是实名化的,公众号的商业行为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商机关也参与规范和管理。
但个人号的经营行为,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范围内,微商、假货、传销、违禁品的交易行为,不论在法律还是在政府的部门管理中都有空白。这是微信个人号管理的难点所在。微信安全团队一直在密切关注以微商、传销、假货、象牙贸易等为代表的朋友圈恶意营销的危害,也在研究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不久,就会有详细的管理规则出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去年底,腾讯公布了一年来反信息诈骗联盟的打假成果,今年会不会将这种打假机制应用在微信生态系统?
微信团队:会。我们正在制定相关规则,很快就会出台。
华西都市报记者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