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在整个灾后重建中,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充分体现了其巨大指导作用和推动力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的“鹿鸣荷畔”,是成都住房灾后重建最早的范本。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灾后新农村形象。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观景荷塘旁震后新建的乡村酒店别具一格。鹿坪村村民高玉华感慨地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我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地震之后,成都市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先后两次开展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动员和协调国内外200多所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4000多名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编制设计,从农村住房到院落场镇,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类专项36个子项的重建规划。所有的规划都做到“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像成都这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灾后重建,已成为整个灾区的共识,水磨镇重建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
地震之前有60多家高污染企业的水磨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几十家高污染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保留了环评排放全部达标的5家。昔日污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已经在这里崛起,水磨镇获得了真正的新生。今年春节七天,整洁漂亮的小镇吸引了上万名中外游客。
北川新县城,堪称规划层次最高的中国县城。新县城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并多次召开高规格的规划协调会,广泛征求了全国建筑规划领域专家的意见;为了建好新映秀,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等一大批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大师汇聚映秀;为了建好新什邡,北京的援建者带来了奥运场馆的王牌施工队……
走进北川新县城,46%的绿化率,采用步行、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从任何一个小区出发到城中心只需三五分钟,所有路灯都采用LED节能灯,大型公共场馆采用更先进的地源热泵集中供暖、制冷,安居房全部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材料和中空玻璃等节能环保材料……一个被大地震毁灭的城市,如今已建成绿色低碳、与环境友好相容的城市。
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索丹·索莫基说:“灾区的实地考察,让我深切感受到灾区重建后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表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一个简单的在废墟上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为了科学规划,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汇聚了30多个部门的智慧,历时4个多月,并经过10余次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之后形成的。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先后组织协调了省内外3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4000多名规划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灾后重建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为了奠定地震灾区灾后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处于贫困山区的地震重灾区县在援建省市的帮扶下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体系,提升了灾区产业水平和发展后劲。据四川省统计,对口支援四川省地震灾区的18个援建省市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
而地震灾区原有的优势产业企业,也在灾后重建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利用重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大幅提高核能、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结构比例。“重装之都”德阳市正依托东电、二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已经连续两年跻身“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