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精彩诠释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之内,在成都召开了好几个关于如何应对灾害性心理创伤研讨会。一些专家表示十分忧虑,从一般的规律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得出结论,汶川灾区至少有1000万人口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并预言震后3年内将会出现自杀高峰。
直到今天,地震灾区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自杀高峰”,反而处处都散发着希望和新生的气息。无论是重生小镇还是农民新村,看到那些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奔跑在巷道欢快嬉戏的孩童、忙着装修收拾新房的男女,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
在灾区,这3年中确实有自杀的,而了解到的仅有5人。这5人都是基层干部。为什么?地震时,他们不仅要救群众,还要安抚群众,而自家却无法顾及加上亲人遇难,这种精神压力和歉疚感难以承受。而普通群众则因为获得了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带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度过了那段灾难时光。
一个普遍性的心理规律在汶川失灵了。
历史永远记着,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和人民在一起。
魏宏说,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灾后重建,中央不仅优先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并及时拨付地震灾区,还专门为灾后重建制定了88项政策,从金融支持到土地利用,从税收减免到产业发展,几乎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还有无数共产党员,他们为灾区恢复重建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参与援建,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时任广东惠州援建汶川县三江乡重建工作组组长、共产党员范中杰说,“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在灾区拼命干,就是对受灾群众受创心理的最好治疗。”
在3年重建中,援建者们不畏万难、忘我工作,告慰了逝去的生命,也为生者点燃希望。“白加黑”“5+2”“夜总会”,成了很多援建干部对“白天晚上都工作,每周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里开总结会”状态的一种形象比喻。
在地震中痛失3名亲人的北川五星小学教师、共产党员贾德春,在紧急安置受灾群众期间,先后被组织安排负责一个临时救助站和一个板房区的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尽管处在极度悲伤期,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区不受冻挨饿,为了随时解决受灾群众重建困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震后一年多时间里,从机关抽调了上千名党员干部下村组、住农家,帮助解决受灾农户“吃穿铺盖”等实实在在的困难。
从地震发生后8万人获救、3个月紧急安置千万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到一年后的“创造了没有流民、饥荒、疫情和社会动荡的奇迹”、150多万户受灾农户在新房中过新年,再到今天近3万个重建项目完成、100多个小镇涅槃重生、1000多万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新房,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受灾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一次精彩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