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张春红 制图/黄丽娜
4月14日是玉树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距日本3·11特大地震也刚过1个多月,当人们生活中无法预测这样的地球自然灾害时,在地震来后如何避难,使千万人的生命得以生存,应急避难所便成为重要地方。近期不少市民非常关心沈阳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记者就此采访了沈阳市规划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
尽管沈阳市对地震避难所建设力度加大,但一些业内人士仍表示,相对于国内一些城市已建成的多处避难所而言,沈阳的避难所还相对较少。
未来沈阳避难所规划建设怎么样?沈阳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沈阳市规划局、应急办、地震局、公安局、消防局等相关部门编制了《沈阳市城市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目前沈阳应急避难规划的内容包括地震时受灾人员疏散的室外场所和疏散通道。其中疏散场所分为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和中心避难疏散场所三类。用作避难疏散场所的城市用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包括绿化带)、广场(含停车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
这个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近期至2012年,可实现规划各项应急避难场所11.2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量的40%,人均面积可达1.5平方米。
远期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人均面积4.2平方米。其中,中心避难场所为4.8平方公里;固定避难疏散场所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均面积2.0平方米;紧急避难疏散场所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均面积1.5平方米。
考虑铁路、河流等对城市空间的分隔,结合行政区划,未来避难场所布局将是至2020年将中心城区划分为沈北片区、北陵片区、中部片区、铁西片区、张士片区、浑南片区、南部片区等七大避难片区,进行分区疏散,满足各片区内应急避难的相对平衡。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