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由江苏省市相关部门和阜宁县政府共同主办的阜宁县第三届牛歌大赛颁奖,来自山东、安徽和江苏的27个节目获奖,获原生态组牛歌特等奖的淮安金湖代表队当场捧走奖金4000元。
曾为传统赶牛号子的牛歌,在阜宁是怎样发展成一项专家叫好、群众认可的文艺活动的?在现代社会,"打哩哩"的牛歌还有人喜欢么?这种古老的民调还能走多远?
上千观众如痴如醉
5月20日,经过3省选拔出的197名选手带着40个牛歌节目,到阜宁参加决赛。他们是从2500多人中海选产生的,选手来自山东、安徽和江苏的各地级市。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岁,还有少数民族牛歌手参加比赛。
据介绍,阜宁牛歌大赛已举办了三届,规模从阜宁县内扩大到省外,人数从最初的百人发展到两千多。这次阜宁牛歌赛发展到由省群众文化学会、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广新局和阜宁县政府共同主办,全省8个地级市文化馆联办,层次远超往届。
比赛在阜宁县城的铁军广场,从下午4点开始抽签,40个节目全部演完已经到晚上8点多了。观众席是开放的,来去自如。决赛吸引了众多观众,下午最高峰时,广场上里三层外三层挤了几千人。没有座位,许多观众自带小凳子,还有好多人站着。
现场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有,较多的还是上了年纪的人。79岁的陈秀兰奶奶,老家在阜宁陈集,在县城带孙子,听着那些原生态牛歌,笑得咧开了嘴。她告诉记者,"都多少年没听到过了!你听,这个是耙田,这个拉犁,这个是上坡……"站在旁边的82岁的丁学成老人,是阜宁硕集人,插话说,"过去我们都唤过牛的,当年都打过'哩哩'!"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牛歌听来亲切,而现场也有不少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26岁的李琴在阜宁县城做生意,"我没见过耕牛,只听老辈人说起过,但牛歌里那种味道还能听得出来。"21岁的孙俊是一名大学生,他说,"原生态牛歌里的那种悲伤和喜悦的情感,是能感受到的。从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嘴里吼出的牛歌,很震撼。"
台上唱到精彩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报以会心的笑。晚上8点多,有许多观众饿着肚子站着看完比赛。一些"哩哩"打得好的年纪大的选手,从台上下来,被观众围拢交流,谈起远去的"哩哩",寻找共同的记忆,大家有说不完的话。
从历史唱到现实
为什么搞牛歌大赛?阜宁文广新局局长蔡卫国吐露了他们的初衷:"牛歌即农民策牛劳作时的特殊歌谣,或悠扬、或高亢、或感伤,记录了田园生活的情感和味道。把这种珍贵的情感请到舞台上来,做一些抢救性的发掘,可以让这种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据介绍,阜宁牛歌赛共分两种,一种是原生态牛歌,就是选手直接上台"打哩哩",自演自唱;一种是艺术牛歌,对传统牛歌艺术加工,形成完整的曲谱节拍等。
阜宁三灶代表队演出的艺术牛歌《牛歌声声,军号阵阵》讲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1943年,日军驻阜宁松山小队60多人和当地伪军向北侵袭。当时,新四军正在三灶一带休整,发现敌情后,村民马以道即唱起约定的牛歌传送情报。
他唱出3长2短的牛歌。根据约定,这说明敌人有3挺机枪和2门小炮。马以道嗓子好,一个"哩哩"能打出六七里。听到警报后,新四军立即作出部署,设好伏击圈,而敌人还浑然不觉。之后,马以道一路传递着敌人的消息,根据这宝贵的情报,新四军歼灭了侵袭的大部分日军及伪军。这段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被记入阜宁县志。
当天演出这个节目的马汝尧老人,是故事主人公马以道的侄子,今年72岁,在节目中扮演当年的叔叔。马汝尧老人本人也养过几十年牛。他说当年养的老牛没奶喂犊子,他就用米汤和糖混合起来,到饭点时,就哼起牛歌,牛犊乐颠颠跑来吃。
阜宁陈良代表队演出的《将军与牛歌》,讲述的是周克玉将军参军前,在家乡放牛,以及后来将军回乡看望乡亲的故事,讲述将军和家乡亲人的真挚感情。阜宁阜城选送的《牛歌岁月》获得牛歌赛新编牛歌特等奖,从解放前唱到分田到户,到改革开放,到走进新时代,糅进了历史和现实,反映了社会变迁。
专业人士唱牛歌
马汝尧老人说,没想到到了晚年还能上台赛一把牛歌。和马汝尧老人一样,当天还有十多位原生态牛歌手,都来自农村,有过放牛经历。和他们同时登台演出的,还有许多专业级人士。
41岁的王权来自市区的联孚石化公司,有一副好嗓子,酷爱音乐的他,曾多次在我市歌手大赛中获奖,也参加了这次牛歌赛。他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比赛,我和搭档梦艺老师专门创作了《赶牛歌》,钢琴伴奏。演唱牛歌,感觉很美。"
68岁的王濮琴来自山东淄博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她和弟子孙琪表演的《赶牛山》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王濮琴说,作为专业演员,从来上场都是独唱,这次是头一次合唱,也是头一次参加牛歌赛,虽然是三等奖,但是感觉很开心。"牛歌处处有,《赶牛山》就是山东的牛歌,相当于山东的《茉莉花》,很受当地人喜爱。"
"牛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瑰宝,展示了人与自然不懈斗争的精神。"省文化馆馆长、省群文学会副会长陈蜜说,"牛歌形式丰富多彩,可以传递友谊、交流文化、沟通情感。通过举办牛歌赛,让人们进一步认识、热爱和理解牛歌,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激发广大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使得传统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放射新的光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牛歌好不好,只有牛知道
目前,"阜宁牛歌"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蜜说,"将来,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做好牛歌的发掘、保护和传承,通过多种形式推广,让更多的人熟悉、理解、喜爱这种行将消逝的艺术形式。"
和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牛歌确实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阜宁文广新局副局长董振宁介绍说,2008年首届阜宁牛歌赛中的一名85岁选手,"哩哩"打得很漂亮,一张口艺惊四座。可惜的是,一年多后,老人过世了,大家遗憾不已。类似的情况很多,首届牛歌手有好几位已经去世了。在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扬方面,我省已有较为成功的先例。金湖的秧歌、高邮的民歌,已经编入当地小学音乐教材。陈蜜对这种做法非常赞赏,"孩子从小学了身边的艺术,就可能终身难忘。这对文化的传承大有益处。"
李俊鹏是淮安市金湖县文化馆馆长,他告诉记者,他们这获原生态类特等奖的牛歌《二八佳人一枝花》就是收集自民间,当时一听,惊呼"宝贝啊"。类似的抢救性工作,他们做了好多,还做了许多推广,"我们金湖秧歌专门去了韩国演出,反响很好。"
在决赛现场,记者见到了许多参赛的年轻身影。王濮琴的弟子孙琪,29岁,一个手抓iPhone的漂亮时尚女孩。她说,喜欢牛歌的旋律,跟王老师学了3年了。在现场停靠的一辆皖籍中巴车里,七八个年纪更小的女孩,也是人手一部iPhone,静静地等待上场。其中的王晶晶告诉记者,他们来自安徽和县,为当天的节目已经准备了几个月。孙琪和王晶晶的节目都获了奖。
这次参加演出的阜宁益林的节目《我跟爷爷学牛歌》获三等奖,一群六七岁的娃娃上场,稚声稚气唱起牛歌,台下掌声响了起来。好多人说,人小,但唱得有那"味"。然而,这场在县城举办的牛歌赛,没有真正的主角--耕牛来评判,终是缺憾。也许,牛歌传递的是当代人的一种难以释怀的乡愁。(江汉超施玉森)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