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
南京须“应战”
你一个推诿不要紧,很可能就把一个投资者“推”到别的城市去了。一位在长三角从事进口食品贸易的台商林先生对记者表示,其实各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都差不多,一个地方出了优惠政策,别的地方很快就会跟进,“关键是政策出来以后落实得如何,政府机关的服务是不是到位。”他举了苏南某县级市的例子,“我们在办前置审批手续时,当地固定了机关工作人员,‘一对一’上门来为我们服务。这么好的地方你不落户,还有哪里值得去?”
显然,南京已经被逼到了一个“应战者”的位置上。当前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已经由政策、资源上的竞赛,逐步让位于服务、环境的比拼。南京在这轮比拼中要想胜出,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让创新、创业者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
对症下药,优化体制成为解决“办事难”的主要突破口。试想,办事要一个门一个门地找,一个人一个人地找,如果领导有点私心或者拖拉一下,这事办下来就更难。或许,这不是南京的部门、干部不努力,而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果部门太多,需要协调的时间自然少不了。
关于这一问题,南京市某局副局长向记者回忆起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在去年的南京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绍泽专门拿出了一张图表向台下展示。“那是一张‘南京市投资项目建设流程图’,图上一个个蓝色小方框密密麻麻,一条条流程线纵横交错,这代表着在南京投资项目建设,必须经过32个阶段和132个环节的行政审批……”该副局长说,当时台下的机关干部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看着主席台,大家似乎早已熟知了这套“流程”,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