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航班”,缩短城市距离,改写经济时空。
上世纪60年代开通的老京沪线,以不足60公里的时速,为63座车站所在的城市赢得了发展的机会;如今列车速度提高了数倍,24座新车站又将迎来哪些新机会?京沪高铁开行在即,记者踏访南京、徐州、丹阳三座城市,近观他们的“高铁表情”。
“南京向南”:黄金山要变“黄金山”
“南京南站通车,商圈沸腾!某某商业广场最后少量实景稀缺商铺加速抢手。”巧合的是,记者收到这条短信时,正在试乘京沪高铁的途中。
南京南站,原是一片包括“黄金山”墓地在内的荒岭。如今,围绕着它,南京正在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南部新城,将与老城、河西新城一起构成城市的“黄金三角”。
“其实,一开始将车站选到这里,很多人是不看好的。”省铁路办副主任张晓铃说。这其中,最大的反对方,是铁道部。
当年,铁道部开展京沪高铁选线,提出北线方案,即从上元门地区,通过隧道过江。南京则拿出了一个南线方案,从大胜关过江。
铁道部青睐北线,理由很简单:新线与既有线衔接方便。而南京对选址有着自己的考量:历史已经证明,一座火车站可以极大地带动一个片区的发展,而南京若往北走,已经没有再扩展的空间和条件。
“南京向南”!多年坚持,这片荒岭终于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09年4月1日,南京南站正式开建,一座超大体量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在此“无中生有”。
与此同时,围绕南站,南京同步规划建设覆盖面积达48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这其中,南站地区作为南部新城的核心,将吸引商贸商务业、区域性总部经济、智力服务业、创意型水岸经济等产业集聚,打造类似新街口的“新都市中心”,而大校场机场的老跑道,在规划中定位为新城的“城市客厅”,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校场地区,则将变身为南部新城的“智慧新城”。
对新城前景,“南部新城”规划方案总设计师、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段进教授十分看好。“以前,主城与江宁各自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中间却有个断裂带,就好像一件衣服中间破了个洞。现在采用‘织补’的理念,而不是‘打补丁’,将主城与江宁之间的路网、景观、城市功能全部连在了一起。整个城市,拉开了一个好的发展骨架。”
面对惊艳亮相的南京南站,省铁路办副主任张晓铃忍不住慨叹:“这下‘黄金山’真要成为黄金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