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建明与苏州市委农办、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当地有关村书记、失地农民代表等直面交流,共同探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型”所遇到的就业、保障、增收、社会管理等问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苏州市累计已有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全市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非农就业。但与此同时也存有部分年轻农民在就业过程中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较重的工作,而部分4050人员却为找不到活干犯愁的困惑。徐建明认为,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首先要调整好农村农业结构,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增加一产就业收入;其次,政府要购买公益性岗位,并提供技能培训等,以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此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农民就业问题,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包括菜场、三产门面房等,既方便群众生活,又能有效增加就业。
针对目前不少农户拼命存钱不敢花钱,担心大病大灾之后没有强大的保障而致贫返贫的现象,徐建明表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直是苏州的创新之举,苏州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从今年起,花三年时间,实现城乡社保三大并轨,即:今年实现城乡低保并轨(将于7月1日起实施,标准为每月500元),明年起实现城乡养老并轨,后年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
而谈及如何让农民“钱袋子”更鼓时,徐建明坦言,苏州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保持在低位运行,但凭借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小产权置换大产权、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的扶持,到2015年底苏州市将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其中财产性收入占比超过40%这一任务虽然艰巨,但苏州还是有信心实现的。
2010年,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60元,同比增长11.5%。苏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提高到3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在全国最小,其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