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大剂带来爆裂
西瓜每天都在“爆炸”,“啪啪地裂,像爆竹一样一直响”,刘明锁意识到与膨大剂有关
“当时我的瓜是全村大棚里长势最好的,大的有十来斤。”刘明锁说,5月6日他发现西瓜秧上有了蚜虫,就给村委会聘请的技术员周茂才打电话,问有没有药给治一下。
他说,周茂才推荐了西瓜膨大剂,说这个药能增重增甜、防裂防虫。
周茂才后来则说,刘明锁的西瓜是出现开裂现象,才找他的。
5月6日下午,刘明锁以每袋两元的价格,从周茂才那里购买了90多袋药。他说自己按周的指导用量,给47个大棚的西瓜进行了喷药。
第二天到瓜地,刘明锁“傻眼了”:每个棚里都炸了80多个瓜,都是接近成熟的。“啪啪地裂,像爆竹一样一直响”。
他把周茂才喊到了瓜棚。周茂才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炸,“反正药是没问题的”。
刘明锁又喊来村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村副主任张小祥。张小祥看后说,看不出异常,离开了。
8日、9日、10日,每天都炸掉近千斤的瓜。刘明锁意识到与膨大剂有关。他说自己几番找技术员周茂才和张小祥,但没人管。
于是,他想到了向当地媒体求助。
5月13日媒体报道后,次日,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徐锦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汪良驹到现场考察。他们认为,西瓜爆炸与膨大剂的使用时机不当有关。
专家说,膨大剂属于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应在幼果期使用,接近成熟再用势必有开裂的危险,加上当地持续干旱后突袭暴雨,此外,这种叫“日本全能冠军”的西瓜本就皮薄易裂。
在大吕村,除了刘明锁家,还有张国良、王德红等村民家的大棚西瓜不同范围爆裂,其中多家使用了西瓜膨大剂。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哪懂什么叫膨大剂?我是完全听技术员的。”刘明锁说。他认为合作社的技术支持没跟上。他说成立合作社时,村主任曾说会组织种植户去外地参观学习并培训种植技术,“到现在一次都没有”。
“土专家”与技工荒
合作社的技术员老周一直强调自己是农民,他靠的是自己的种瓜经验
周茂才是村里成立的润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聘请的技术员,负责大吕村700多亩大棚西瓜的技术监管。
61岁的周茂才,是著名的西瓜产地东台市三仓镇官苜村的农民。
他今年1月被大吕村聘为“万顷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技术员。根据规划,该示范园区包含700亩大棚西瓜、百亩葡萄等。
面对记者,周茂才一再强调自己的农民身份。他说自己有20多年的西瓜种植经历,因种得好,闻名当地,曾到附近乡镇指导种植。
他说自己多年种植的是“小兰瓜”和“早春红玉”两个品种,并没种过“日本全能冠军”这个品种。
对于是否知晓膨大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禁忌,老周称不知。他说自己只读完小学,没任何农技职称,也没经过专业培训,“是靠经验”。
刘明锁后来咨询了一名农技专家,专家说西瓜种植的技术很复杂,因品种、土壤、气候、瓜的成长阶段不同,对用药和施肥等技术管理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经验并不可靠。
周茂才月工资5000元,丹阳市公务员的工资是2000多。对于为什么找了个“土专家”,润民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张小祥解释,2009年成立合作社开始搞高效农业时,就一直考虑技术管理问题。为了找技术员,村里找了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南京各大农林高校,在网络发帖、报纸登广告等,但一直没物色到合适的人。
他说有的学生不愿到农村,有的只懂理论村里不想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工资太高我们养不起”。
张小祥介绍,高效农业示范区在今年3月挂牌,这之前700多亩西瓜大棚要立起来,此时也是种植的关键时期,最后没法等了,托人从东台市“好不容易才请来了老周”。
5月23日,延陵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郦友良介绍,目前江苏省在各地都有发展高效农业的任务指标,延陵镇只有大吕村这一个,去年刚做完的规划,目前还在报批阶段。
郦友良认为大吕村的步子迈得有些大,农民没经验也没经过培训,“一上来就一户投20多万搞几十个大棚,失败了怎么办?”
他介绍,项目规划中并无技术配套内容,很多农民都没有高效农业的经验,必须有专业技术人才配套。但目前基层的合作社很多都刚起步,经济实力薄弱,难有实力请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的设置,最初目的正是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但郦友良说,目前服务中心已很难适应新需求。
他说延陵镇农业服务中心只有11个编制,实际上农技人员只有两人,而且快退休了。他们懂得的,也只是基本农作物种植,对高效农业的种植根本不懂。要增加专业人才,则涉及财政拨款和编制。
他觉得这需要引起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