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吉林好人"发布厅发布10名"最美孝心儿女"

2014-10-28 14:20:3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新华网长春10月27日电(杨嵩男)近日,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在吉林电视台“吉林好人”发布厅举行第二场发布活动,公开发布 “吉林好人·最美孝心儿女”的感人事迹,赵福、曹霞、栾凤英、王继红、黄耀秋、李茂兰、黄宪财、杨晓微、孙国荣、阮冬梅10人获得此荣誉称号。

“吉林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是吉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吉林好人”候选人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节俭养德六大类型。这些候选人是通过自荐、他荐、组织荐、媒体荐的方式,自下而上逐级选拔,认真考核,严格公示,层层把关推荐上来的,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10名“吉林好人·最美孝心儿女”,用孝心、爱心、善心、恒心,敬老爱老、奉行孝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领导为10位“吉林好人·最美孝心儿女”授予荣誉证书。

“吉林好人”主题实践活动聚焦凡人善举,放大微小感动,入围的候选人90%以上来自工人、农民、社区、企业、机关的基层群众和员工,他们就在你我身边,是你我的邻居、同事、亲朋好友,做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好事,活动旨在将群众身边的好人评选出来、记录下来、传播开来,形成人人评好人,人人学好人,人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了解,本场“吉林好人”发布厅节目将于27晚21时20分在吉林卫视播出。

10位“吉林好人·最美孝心儿女”的故事

孙国荣:25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疯婆婆

孙国荣,现年50岁,吉林省镇赉县东屏镇乌木村村民。1989年,经人介绍,24岁的孙国荣结识了正在服役的李文庆。第一次见面她感觉文庆人还不错,也没有对他的家庭做太多了解,带着少女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就步入了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前,孙国荣千想万想也没有想到,自己未来的婆婆竟是整天疯疯癫癫的人。由此,开始了她与疯婆婆一起生活的25年。

婆婆疯得不轻,不认人,甚至不认家里人;四处游走,不记路也不认家;不知什么时候犯病,骂人、打人惹祸;直到现在,婆婆也不认识朝夕相伴的儿媳。

孙国荣不是家庭妇女,在乡政府工作,家离单位有七八里路,不论风霜雪雨,她每天都要往返在这两点一线之间。入夜,她为婆婆洗洗涮涮;夜半,要去婆婆身边查看;清晨,做好饭,服侍婆婆穿衣吃饭。一年四季的服装早早备下,以防气候突变换装不及时,让婆婆引病上身;一天三顿,挑选婆婆爱吃的做,怕饮食不周影响婆婆的身体健康。就这样,孙国荣从风华正茂到满脸沧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令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中一点点远去。

孙国荣不是认命的人,婚后,她完全可以逃避这个命运。当年丈夫李文庆复员时,有非常好的留在外地的机会,但经过前思后想,二人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自己农村的家,回到这个疯妈妈身边。不管妈妈认不认识儿子、儿媳,也不管妈妈能不能感受到儿子、儿媳的孝心,只要对得起良心,孙国荣夫妇就知足了。如今83岁的疯婆婆身体健康,她愿意努力让婆婆成为一个老寿星。

不但家庭幸福,通过对工作不懈的努力,孙国荣的为人和工作也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认可,1989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东屏镇评为尊老爱亲模范、201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户。她常说;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孝敬老人,照顾好家庭,回报组织和父老乡亲对我的厚爱。

杨晓微:80后好儿媳用爱创造一个完整的家

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和平村的王刚结婚后不久,不幸遭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怀有身孕的妻子杨晓微始终不离不弃,和婆婆一起照顾丈夫和同样因车祸高位截瘫的公公王凤军。杨晓微说,她再苦再难也不离开这个家,而公婆也把晓微当成亲生女儿。

公公说,娶了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是王家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婆婆说,她就是王家的亲闺女,要是她哪天想离开这个家再嫁,一定让她风风光光地嫁人。

2006年,杨晓微和丈夫王刚结婚时,王刚的父亲已瘫痪卧床多年,新婚不久,王刚又因车祸致瘫,王刚80多岁的姥姥为此双目失明。一家5口人,3个人躺在床上,此时杨晓微已怀孕7个多月。很多人都劝杨晓微离开这个家,但她没有逃避这个现实,反倒把孩子生下来,和婆婆一起撑起这个家。

王刚一家6口人,靠6亩地为生。几年来,到了农忙时节,杨晓微和婆婆下地干活,同时还要照顾家中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伺候瘫痪卧床的丈夫和公公,除了要定时地喂饭外,还要每隔两个小时翻一次身。随着婆婆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逐渐衰退,原有的腰间盘突出也加重了,杨晓微的担子越来越重。

年轻的女孩,哪个不爱美,哪个不是心里装满了憧憬,可杨晓微没心思打扮,她得把所有时间拼凑起来,与婆婆一起把瘫痪在床的公公和丈夫,还有双目失明、不能自理的姥姥婆照顾好,带好年幼的女儿,琢磨着如何省下一分钱,让家人都吃饱穿暖。晓微有个头痛脑热的,她从来舍不得花钱看病,就挺着,可如果婆婆病了,她就会比谁都急,拽着婆婆直奔市里医院去看病。婆婆是晓微的精神支柱,晓微也是婆婆的支柱,俩人彼此支撑。

“四个孩子晓微最聪明,按当下标准也最傻。”杨晓微父母表示。多年来,晓微从来没给过爸妈钱,爸妈也从没要过。晓微跟爸妈说过,“我不能多照顾你俩有些歉疚,但你俩支持我理解我,是我最大的幸运了。”

“我女儿上一年级了,我们娘俩也申请上了低保,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杨晓微笑着说。对于未来,杨晓微越来越有信心。

黄宪财:用爱撑起“特殊”的家

黄宪财是白山临江市四道沟镇破口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仅仅依靠几亩贫瘠的山地维持生计。几十年来,他以自己孱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特殊的家,赡养了一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残疾孤寡老人,并收留了一个孤儿,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979年秋天,黄宪财无意中得知五保老人李世荣,左腿残疾,无儿无女,生了病也没人照料,顿生怜悯之心,便绕道专门来到李世荣家。当他看到衣衫槛褛、骨瘦如柴的李世荣时,不禁潸然泪下。那天,他帮李世荣挑水、砍柴,做好了饭才离开。回到家后,黄宪财还是放心不下,他便和新婚的妻子商量,决定把李世荣接到家里照顾。从此,老人又有了家,有了亲人。为了让老人的身体有所好转,夫妻俩每天定时给老人按摩,帮助老人活动肢体。每天按照老人的喜好给他做饭吃。看着老人的气色一天比一天有所好转,黄宪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最艰难的日子是,随着3个孩子的陆续降生,黄宪财既要照顾多病的妻子,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李世荣老人,辛苦可想而知,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李世荣的身体逐渐恢复,也能拄拐下床,已经勉强能够自理。在赡养老人的同时,黄宪财夫妇还收留了一个名叫黄金龙的孩子。这个孩子出生时,母亲由于大出血不幸身亡,黄宪财夫妇看到孩子没人管很可怜,就把他抱回了家中抚养。从小到大,黄宪财夫妇一直把黄金龙视若亲生。当时黄宪财家里已经有3个孩子,7口之家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但生活的艰辛没有减少他们夫妻俩对孩子的爱。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他们夫妻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如今,李世荣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已无力行走。每天黄宪财夫妇把做好的饭端上来,每天为他换洗衣物。黄宪财与妻子儿女们陪着老人聊天。几十年来,他们已成至亲。

赵福:十四年如一日 孝顺好女婿传递正能量

赵福,62岁,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湖光社区一名普通居民,但发生在他身上敬老爱老的故事却不普通,他的事迹被大家口口相传,正在为和谐社会传递着一份积极正能量。

赵福自小就孝顺,常帮父母干农活,家中有1个哥哥,3个妹妹,但父母最喜欢他。哥哥37岁因病去世,迫于生计,1970年赵福来到长春,父母就交给了三个妹妹,自己只能赶着休息回去看望父母,1993年父亲因胃癌去世。2003年赵福一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和妻子决定把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还没等入住新房母亲就过世了,没能让母亲享享清福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但他把一片孝心献给了岳父母,把他们当做亲生父母来赡养。

赵福的岳父杨绍起出生于1910年,岳母杨于氏出生于1919年。二老养育五名子女,妻子排行老四,是老人唯一的女儿。按照中国传统,养老送终应该是儿子的事,但在杨淑芹家不一样,2000年,老两口年岁已高,却只愿与女儿女婿同住。当时赵福刚下岗,腿骨折还没好,女儿读书,一家人凑合住在租来的25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十分窘困。在要啥没啥的情况下,老人还坚持和他们一起生活,赵福和妻子说:“只要老人不嫌弃,愿意来就让他们来吧。”为此,直到回迁前赵福一家都住在房外接的偏厦里。

岳父杨绍起个性极强,喜欢支配别人,全家人都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就是老人的脾气,导致了儿子和儿媳对老人敬而远之。回迁后,老人早餐喜欢吃开水泡核桃酥,如果早晨开水没及时烧好,就会大发脾气,为此赵福每天按时为老人烧好水。老人最爱吃地瓜,地瓜就成了家里必备品。为了增强老人体质,赵福总是早早地给老人打好新鲜牛奶。有一次,卖鲜奶的没来,他给老人买的袋装牛奶,杨绍起喝一口之后感觉味道不对,就将热好的牛奶连碗一起摔到了墙上,说他们是拿坏牛奶糊弄自己,妻子杨淑芹看不惯,就和老人吵了起来,赵福立马给老人赔不是,耐心解释,直到老人平息怒火。背地和妻子说:“别和老人计较,岁数大了,他们多活一天乐呵一天,不是咱们的福气吗。”

赵福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深得杨家兄弟的敬重。除了他们主动给老人零花钱外,赵福夫妇从没有跟他们提过一嘴赡养费的事儿,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说父母是自己的,不用攀比,老人愿意和我们一起生活是我们的福分,让老人活的开心,就是我们的幸福。

2011年,岳父因为年岁已高,经常因病卧床,期间赵福对老人更是关怀备至。整夜陪岳父同住一室,时刻照顾,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有2次老人晚上发生心绞痛,都是因赵福发现抢救及时,老人才脱离危险。2011年年底,老人突发心梗,临终前几分钟,虽然无法言语,但一直紧握女婿的手,笑着安详的离去,享年101岁。岳父过世后,赵福发现岳母话少了,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赵福夫妇便领着老人晒太阳;老人最爱吃赵福做的烫面疙瘩汤,只要老人想吃了,赵福就给她做吃,尽全力满足老人的各种要求。经常给老人洗澡,烫脚,每天给老人量血压,陪老人聊天,哄老人开心,如果哪里不舒服,都会及时带老人上医院检查。岳母在赵福的精心照顾下,除了血压高和耳朵背点,其它身体状况都较好。赵福的女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也特别懂事孝顺,经常帮妈妈做家务,陪姥姥唠嗑,老人感到非常幸福。老人说:“以前想法是养儿子为了传宗接代和防老,总以为女儿嫁人了如泼出去的水,终归是别人家的人,现在看来我的想法是错的,好女婿也能养老送终啊。”

说起赵福,看似简单平凡的人生,实则非常不容易。年幼家境贫寒,但他肯学习爱专研,虽然工作几次遭遇下岗,但他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独自承担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面对岳父母、妻子女儿,从来都是笑容满面,尤其在妻子与岳父偶有口角时,他还极力从中调和。赵福孝敬老人的事迹让邻居们都非常叹服,他也已步入老年行列,用他的话来说:“我很高兴,很自豪,我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老人还健在,这是很幸福的事儿,就想尽心尽力地去照顾、关心她,让她开心幸福的活过100岁。”

坚强儿子只手撑起父母的天

——辽源市西安区居民黄耀秋

由于患先天疾病,现年36岁的黄耀秋和大他3岁的姐姐黄春玲身高都不足1.2米,他们的母亲同样因为这种病瘫痪了37年。身材魁梧的父亲曾是家里的顶梁柱,5年前因突发脑梗死卧床不起。当大家都认为父亲的倒下会让这个家垮掉时,坚强孝顺的黄耀秋却勇敢地撑起了这个家……

卧病在床的父母租住的房间虽简陋,却被打理得十分整洁。姐姐黄春玲说:“自从父亲病倒后,这个家全靠弟弟支撑着。弟弟和父亲一样刚强,别看他身材矮小,可他的内心比谁都强大,为了这个家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我这个当姐的是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父亲健康时,多年来一直细心照顾瘫痪的母亲。他的善良和担当,深深地感染着我和弟弟。那时候,弟弟跟着一个二人转戏班子在外面演出挣钱接济家里,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可自从父亲突发脑梗死此瘫在床上后,弟弟二话没说,立刻回家挑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并把年幼的儿子撇给了弟弟。

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导致黄春玲和黄耀秋本就矮小的身躯出现了严重变形。弟弟黄耀秋的大腿骨已经骨折,每天不得不依靠拐杖艰难行走。同样身有残疾的姐姐还要照顾自己年幼的儿子。虽然姐姐也常到父母家帮忙,但照顾父母的重任基本都落在弟弟一个人身上。

黄耀秋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半夜12点半帮父亲喂完药才能睡下。父母的饭都得喂,特别是父亲需要打“鼻饲”,一天至少保证5顿饭,每顿饭黄耀秋都得用注射器把流食慢慢地推进插入父亲胃中的小细管里。患脑梗塞的父亲几乎没有意识,每次喂饭的时候,父亲都会无意识地挥动拳头,致使黄耀秋身上、脸上常常被父亲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前排的牙齿差不多都被父亲打掉了。”一日5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一晃5年过去了,黄耀秋给父亲推流食的大拇指已经磨出了硬硬的老茧。

站在黄耀秋父母房间门前,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身高不足一米的母亲和身材高大的父亲正静静地躺在床上。因为母亲需要24小时吸氧,所以床边总少不了那个救命的氧气瓶。黄耀秋正在喂母亲吃饭,他一边喂饭,一边轻轻地哼着小曲。黄春玲说:“弟弟歌唱得好,他经常会在喂饭的时候唱歌给父母听。我想,爸妈一定很喜欢儿子的歌声。弟弟是个大孝子,如果没有他,我们这个家也许真的会垮掉。”

安顿好了父母,满头大汗的黄耀秋才得空和记者唠起嗑来。他说:“父母这一辈子不容易,特别是父亲,对瘫痪的母亲不离不弃,对我们这一对残疾儿女百般疼爱,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敢于担当。现在父母病倒了,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管有多苦、多难、多累,都不会扔下父母不管,都要尽全力撑起这个家。”

在记者的要求下,黄耀秋才把那个长着厚厚老茧的大拇指伸给记者看。他说:“尽孝是做儿女的义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这事换在别人身上,相信都会这么做。”乐观的黄耀秋还和记者开起了玩笑:“你们看,这长着老茧的大拇指是我为自己配戴的‘奖章’。能够照顾好父母,让他们二老好好活着,就是父母颁给我的大‘奖状’。”

曹霞:做丈夫前岳父岳母的亲女儿

曹霞,女,51岁,汉族,吉林市丰满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财务科长。

二十多年前通过朋友介绍,曹霞结识了关超,打动曹霞的,却是关超与前妻间的故事。丈夫与前妻刘某是初恋,自认识之日就知道刘某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因为相爱,关超义无反顾地与她相恋并结婚。然而,婚后不到一年刘某就因病情恶化离开了疼她爱她的亲人们。失去女儿的双亲承受不了这个巨大的悲痛,整天以泪洗面,神情恍惚,身体状况每旷愈下。遭受同样痛苦的还有关超,他除了工作推掉一切外面活动,一直陪伴着二老。因此,当他与曹霞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坦诚的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她,并和她说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苦,都会为离世的前妻照顾好父母,替她尽孝。这种事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负担,然而曹霞听后却被关超的善良与真情感动,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她做了人生中最严肃的抉择:接受他的爱,爱他、为他做他想做的一切。二人相恋不久,关超就带着曹霞来到前妻家,拜望二位老人,而这次的会面便注定了她与刘家的一生不断的亲情,她多了一双爹娘,同时也增加了一份责任和孝道。她曾去过丈夫前妻的工作单位,那里的人都说曹霞与关超的前妻长得有几分相像,她觉得可能正是由此原因,刘家老人也将对自己女儿的感情都投入到她的身上。而曹霞也自然而然地将二位老人当做亲生父母一样地对待。

婚后二十多年来,虽然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工作与学习;有自己的父母及公婆需要关心,而夫妻俩对刘家父母的照顾与关心不但始终坚持,而且完全融入到了这个家庭,真正地将刘家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对待,每年开春都会将刘家二老和他俩各自的父母,接到一起,开车去野外游玩,找个山庄吃饭休息,让六位老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上一天。每年老人的生日、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及传统的节假日、夫妻俩都会让刘家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一样得到关爱、收到称心的礼物,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

2012年刘妈妈因病先后多次住院,曹霞就象她的亲姑娘一样忙上忙下、床前床后,同病房住院的患者都以为她们是亲娘俩。她一有时间就往医院跑,并做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给她送去,直至老人去逝。刘妈妈得过世让刘爸爸痛心上火,不久得了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老人腿脚不好,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曹霞就和刘家姐弟换着班地去侍候老人,陪他聊天,讲些开心事来逗他乐。

这些年来,由于有了这个“亲闺女”刘家的上上下下都十分依赖他们夫妻俩,家里有什么事都打电话让他们过去给出主意、拿意见,而他们也一次次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刘家人对她的信赖。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体质的下降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曹霞有时也力不从心了,但只要刘家提出任何一件事,她都会和丈夫第一时间赶过去,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去年,刘爸意识模糊,常常独自撇开家门走失,而儿女白天需要上班,实在是没人照顾老人,无耐之举把老人送进了刘家附近的敬老院,这样老人的一日三餐及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儿女们下了班也都轮换着去看望。老人因身体原因出不了门不能远走了。父亲节那天曹霞一大早就去早市买新鲜的精肉和蔬菜,在家忙了半天,给老人包了他最爱吃的饺子,煮好后顾不上自己胃不好不能挨饿,把饺子用保温饭盒第一时间送到敬老院,老人边吃边落泪,一声声的好字,道出了发自老人内心的感激之情,同室的老人也都羡慕不已。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深深的影响了晚辈的品格行为,曹霞的儿子今年也二十出头,很是善良仁义,纯朴厚道。二十多年来刘家人也视他为亲孙子、掌上明珠,而他与刘家也亲得象一家人一样,有时间就往刘家跑,陪老人说说话,也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姐弟们也如亲如一家。

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简单的事坚持做、坚持的事长期做,而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几年。曹霞在这二十几年里,用自己的行为,照顾着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家人,她诠释着一个当代女性的伟大情操和中华美德传承,二十几年不间断的付出,换来的是道德和良心的认可,她用浓浓之爱谱写了一段人间真情,2012年曹霞经刘家姐姐的推荐,获得了吉林市首届感动江城人—百名孝顺儿女的殊荣,在吉林市电视台举办的吉林银行杯活动中,受到市领导的亲自颁奖。同时,江城晚报也为她做了专题报导,也让很多人子解了这段人间真情故事。

王继红:无怨无悔尽孝道,倾注真爱敬双亲

王继红,今年41岁,是四平市伊通县河源镇板石村一组村民。与丈夫李家亮结婚近20年来,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并对公婆孝顺有加。有人劝继红分开单过,但她说:“公婆养育我丈夫这么多年,我进了门就闹分家,会寒了老人的心。”

2006年,年近80的婆婆被骑自行车撞倒致小腿骨折。为了护理婆婆,继红将10岁的女儿寄托在姐姐家,一心一意在医院护理婆婆。出院后,婆婆仍不能下地走动,也不爱说话。整天躺在炕上,继红担心婆婆得褥疮。她一会儿扶婆婆起来坐坐,一会儿帮婆婆翻翻身。每天用热毛巾给婆婆擦背,按摩,伺候得婆婆舒舒服服。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如今,婆婆已能拄棍自己下地走动了。现年92岁高龄的公公,一次去厕所时不慎跌倒,弄得满身都是粪便。继红不顾害羞,忙把老人扶起给他搽屁股,换洗衣服,老人感动地热泪直流,有些过意不去……

精神的支持和言语行动的慰藉,使她和老人心灵的距离日趋拉近,成为老人的亲密挚友和避风港湾。做为一名儿媳,她无时无刻不在记挂和照顾着公公婆婆。不管平时农活怎么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从交谈中了解老人的思想动态。每当老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她都会想尽办法,耐心开解,为老人送上一颗“开心果”。每当老人想做什么事情时,她都会首先支持、默默去做。公公有喝酒的嗜好,为了满足老人仅有的这点嗜好,她总是让装酒的缸满着,尽管生活不宽裕,宁可自己节衣缩食。每当公婆过生日,她都会精心为老人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逢年过节,她都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组织全家人与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老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温馨,体味祥和。她为老人送去的是欢乐,付出的是孝心。

老年人都有一些个性和脾气,有时会唠唠叨叨,有时也会发火,每到这时,她都非常理解老人的心情,从不和老人争辩,等事情过后,她就细心的了解老人生气的原因,并对老人进行安慰和劝解。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有时她的看法会和老人发生分岐,每到这时,她都会坐下来和老人商量,征求老人的意见,并将老人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让老人开心满意。有时候老人会和晚辈因为看法上不同,发生一些不快,而此时,她又成为了“和事佬”,周旋于两者之间,尽最大的努力去排除误会、化解矛盾,使家人重归于好,使老人尽享天伦。

贤妻 良母 孝女的典范

——通化市通化县大安镇砬门里村李茂兰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弟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婆媳互尊,美满幸福

常言道:“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1989年,18岁的李茂兰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3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婆婆一生育有9个儿女,5个儿子,4个女儿。除二儿子残疾没成家外,其他儿女都成家单过,李茂兰的丈夫是老人的小儿子。结婚后,李茂兰与婆婆、二大伯子生活在一起。婆婆身体倒还硬朗,可二大伯子是一个生下来就瘫痪的人,从小生活就不能自理,以前都是婆婆照顾他的生活,自打李茂兰进门后,她就对婆婆说“妈,您辛苦了大半辈子,把儿女个个都拉扯成家了,现在我来了,您好好歇着吧,我来照顾二哥。”婆婆不让,说一个兄弟媳妇,照顾大伯子不方便。可李茂兰不怕,她每天为二哥端屎送尿,喂水喂饭,洗洗涮涮。时常给二哥捶背、剪指甲、理发,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茂兰侍候我二小子,我就是死也能闭上眼睛了,她简直就是我的亲姑娘啊。”李茂兰的付出也得到了二哥的回报,刚开始,二哥总是冲李茂兰发脾气,喂他饭吃,他用手一扒拉饭就撒了;抱他出去上厕所,他扭动着身体就是不去。可李茂兰从没训斥过二哥,她说“二哥本就是残疾人,多可怜,他发脾气就发呗,我就当什么事也没有。”时间长了,二哥也慢慢地看到了弟媳为他多辛苦,不在找弟媳的毛病了,看到弟媳走进他,他就会笑。1990年,李茂兰的大女儿出生了,婆婆尽心尽意的侍候月子,每天必保五顿饭,从不对付,总是热乎乎的端到媳妇的面前。李茂兰得意的说“我命好,婆婆侍我就像自己的女儿,我能不胖吗。”婆媳俩就是这样在互相关心着。

夫妻互爱,家庭和睦

李茂兰和婆婆都能相处的如此融洽,和丈夫的感情更是笃深之至。丈夫是白山市旱沟铁矿的凿研工,工种很危险,工作也很累,因此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繁重的家务、子女教育和照顾老人的重任都落在李茂兰柔弱的肩上。她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放弃了在外工作,回到家里务农、做家务。她承包了20多亩的承包田。每年“双抢”季节,既要忙收,又要忙种。为料理好家务,长期以来,她养成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把家庭布置得整洁舒适,给老人、丈夫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李茂兰总是与丈夫商量,只要是合理的建议,都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双方都心情舒畅。

邻里楷模,儿女榜样

李茂兰虽没上过几天学,可家教好的她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着他们。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他们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时时教育孩子沿着正道走,勉励他们勤奋刻苦学习,团结同学,礼貌待人。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儿子小俊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事,总是想方设法替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逢到双休日还主动要求和妈妈一起做一些农活。每次买好吃的东西,孩子们总是先拿给奶奶吃,把奶奶感动的直掉眼泪。

正因为有李茂兰这样的好儿媳、好弟媳、好妻子、好母亲,才成就了如此和谐幸福的一家人,是她点燃了和谐的希望,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阮冬梅:用坚韧和执著为父亲勾勒出一个崭新明天

阮冬梅,女,汉族,现年33岁,家住龙井市开山屯镇长青社区十组。现在开山屯镇房产所工作。家中现有4口人,丈夫现年39岁,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务工,儿子现年9岁,现就读开山屯镇亚松一小;父亲阮小龙现年66岁,由于儿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残疾;母亲患有精神疾病。

阮冬梅从小开始撑起家庭的重担。每天得更早些起床,帮妈妈洗完一家人的衣服;晚上又得洗碗干家务活。从小开始,就这样一直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与重残的父母一道勇敢地笑对人生……

阮冬梅的父母是文盲,但都希望她能考上大学。阮冬梅从小刻苦学习,回家后还要分担家务。上中学时,因为经济与生活的压力,她一度放弃了考大学的梦,赚钱补贴家用。当生活条件好转后,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解开了父母的一个心结。

婚后,阮冬梅与丈夫搬到了离与父母较近的地方居住,因为父母需要长期服药,家庭经济压力大,丈夫就放弃原来的工作,外出打工,照顾二老和幼子的担子全压在了阮冬梅身上。为了补贴家用,她还找了份农活。每天凌晨4点起床把一天的饭菜做出来,晚上6点回到家还要整理琐碎的家务和照顾年幼的孩子及患病的父亲。这些年来,她一直默默承担着这些压力,从未给过父母一个脸色。

2008年,父亲怕阮冬梅长期与丈夫两地分居会影响她们今后的生活,劝说她去丈夫那边打工,然而就在她离开的一个月里,母亲突然病逝,她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送走母亲后她暗下决心:这种遗憾决不能再发生到父亲身上。她回到了父亲身边,边工作边悉心照料。她尽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样,天气好的时候便推着父亲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陪他聊天,不让他感到孤独。

去年父亲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她请假精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每天早晨为父亲擦脸擦身子,每次翻身时,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翻动父亲。为了省钱,阮冬梅出去买菜都是买最便宜的,每天给父亲换着样做他喜欢吃的。父亲只要说哪疼,阮冬梅听了就马上给父亲买药,每天揉腿按摩活血。这样日以继夜的细心照顾着父亲,虽然身体很疲惫,但看着一天天好转的父亲,她的内心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疲惫。在她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有所好转出院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阮冬梅定期的为父亲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也会抽空推着父亲出门散步谈心。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的付出,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执着为整个家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栾凤英:一人顶起一片天

栾凤英,吉林市丰满区沿丰街道607社区居民。不惑之年的她,由于过度操劳,岁月的痕迹早早地刻在了她的脸上。20多年的婚姻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容貌,但言行中她依然时刻透露着刚毅、坚强、善良、乐观。是她用无私的爱维系着一个繁杂的大家庭,让这个家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欢乐。

新婚——初尝生活酸甜苦辣

1989年,20岁的栾凤英与韩云海喜结连理,虽然事先知道丈夫家条件不好,但走进家门的瞬间,她还是惊呆了!矮小的土坯房内住着3代5口人:年逾古稀的奶奶婆、体弱多病的公婆、常年瘫痪在床、严重失语的小叔子。这个家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新婚的小两口身上。

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的栾凤英,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妈妈开导她说:“既然决定嫁了,就要风雨同舟,一起度过难关。”在妈妈和社区主任的耐心劝导下,栾凤英决定和丈夫一同挑起生活的重担。

婚后第二天,脱下美丽嫁衣的她直接就投入到“生活的苦海”中。为赚钱养家,她和丈夫白天去上班,晚上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伺候老人和瘫痪小叔子起床穿衣、洗脸吃饭。她还要喂瘫痪在床的小叔子吃饭,等忙完这一切有时都来不及吃饭就匆匆忙忙地去上班。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小两口经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老人和小叔子也经常挑三拣四,使这个原本就一团糟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付出——经营家庭必需品

婚后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新生命的诞生并没有给这个可怜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却加重了栾凤英的负担和家人间的矛盾。这个家里经常是孩子的哭闹声、老人的牢骚声,没有应季的衣服、缺米少盐的日子……短短几年,一米七的栾凤英瘦到只有90斤。这样的日子让栾凤英爸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三天两头跑过来给她打气,鼓励她既然选择了就要面对,要用心撑起这个家。每次父母的话音未落,栾凤英却早已泪流满面。孝顺懂事的栾凤英把父母的话牢记在心,并落实在行动上。

这个7口之家,全靠夫妻俩在国企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着,但是栾凤英咬紧牙关,一家三口几年未添置一件新衣服,把省下的钱及时地为老人和小叔子买这买那,把他们照顾的井井有条。

栾凤英的真心付出,终于换来了韩家久违的笑声。她百般呵护的三位老人面色红润了,病情稳定了,小叔子也比划着愿意与人沟通了。

坚强——努力改变居住环境

虽然日子很苦,但一路走来,栾凤英发现这个家需要她,为了让家人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她计划着翻修常年漏雨的土坯房。白天,她张罗着筹钱、备料、办手续……每天早晚,还要挤在低矮的仓房里照顾一大家子。

在毫无积蓄的状况下翻盖新房,谈何容易!更何况是这样家庭!几个月过去了,翻盖房子的事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栾凤英急得满嘴起泡,家里人也跟着唉声叹气。

在得知栾凤英家要翻修房子后,村委会和邻里乡亲都伸出了友谊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0年的金秋十月,栾凤英家终于盖起了一幢砖瓦房。虽然房子很简陋,但每个人都很高兴!

社区——关键时刻施以援手

不幸的事还是没忘光顾这个残破的家,2004年国企改制,栾凤英和丈夫双双下岗。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现实的丈夫患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时六亲不认、损毁东西、离家出走。强忍着双重打击的栾凤英坚持悉心照料,不让丈夫再受到丝毫刺激,同时还想方设法为他治病。

要强的她不愿意给社区添麻烦。但当六〇七社区的干部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后,主动为这个家办理了低保,并给予了各方面的照顾:节日送来米面油;新学期给孩子送来学费;婆婆病重手术费欠缺,市总工会帮扶中心及时送来救济金;丈夫发病离家出走,社区干部派人帮助寻找……这些都让栾凤英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村里的老人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一人顶个天呐!不容易!”

无悔——二十余载风雨路

由于多年的过度操劳,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稍微累一点就心跳加速,浑身无力。但她一声不吭,依旧默默地为这个家奉献着。

结婚二十多年,她先后送走了两位老人,现在婆婆正处在癌症晚期,栾凤英让她在家中幸福快乐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小叔子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丈夫韩云海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女儿也已考上大学,节假日自觉地帮妈妈做家务,照顾有病的父亲。孝老敬老已是这个家庭的美德,栾凤英更是一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模范,在永庆村,在六0七社区早已传为佳话。

常言道:情浓于血,血浓于水。二十多个春秋,栾凤英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一大家人连在了一起。她说:“再难我也要顽强地走下去,这个家离不开我,因为他们需要我!”

现在,栾凤英一家已回迁到永庆村裕丰馨苑。看到一家人苦尽甘来,真是应了那句:好人终有好报。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17岁少女吸食摇头丸死亡 事前疑被4男子带走性侵

图说中国:山村里的城市医生

秦岭北麓违建违法建筑大规模集中拆除

被针扎女婴12根针全部取出 10根为注射针头

精彩热图

重庆公交集团应急演练 为效果逼真点燃公交车

探访埃博拉病毒防护服制作车间

乌鲁木齐降温降雪 冬季悄然来临(高清组图)

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启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