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西城镇和安村过去是老上访村,干群关系一度紧张。恢复重建时,百姓主动给干部送鸡蛋、蔬菜,再没发生过一次上访。村民逢人就感叹:“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灾后一年,吉林不仅重建了物质家园,更矗立起党群干群凝心聚力的精神基石。抗洪精神已成为全省科学发展奋力前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抗洪精神鼓起前进风帆,宏伟蓝图铺展在白山松水黑土地上
起点更高,目标更远……
全面振兴的步伐更好更快了
全省上下发扬抗洪抢险精神,将灾后重建视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契机,争朝夺夕、奋力拼搏,在白山松水黑土地上开创着新的传奇。
“必须统筹兼顾,要发扬抗洪精神,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两手硬。”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的话铿锵有力。
今年以来,吉林市结合灾后重建全力组织开展投资与项目建设、工业提速增效、民生改善与提高等“五项攻坚”立功竞赛。全市开工建设千万吨炼油改造、百万辆整车生产基地、碳纤维产业基地等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工程20项,特别是吉林中新(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已在重灾区永吉县落地。前4个月,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产值847亿元,同比增长32.7%。
延边州敞开胸怀欢迎四方投资者。今年以来,仅敦化市就有上海芝源堂、福建三明华一机械等沿海发达地区一批实力企业相继落户,计划总投资7.6亿元;同时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实现了项目建设开门红。
长吉一体化进程火热推进。长春东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专用车、农机装备制造等6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到位项目160个,完成投资425.2亿元……
依托新项目,发展呈现新速度。一季度,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9%;财政收入增幅创近年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长40.9%。
同时,全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东北亚经济合作再谱新篇章。
5月18日,投资30亿元的延边义乌国际商贸城在龙井市开工。这一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立足延边民族特色、边境优势,将成为对朝开放的窗口。
6月8日清晨,“永合号”货轮在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鸣笛起航驶向韩国釜山港,一条由中国、俄罗斯、韩国共同开发的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至韩国釜山的陆海联运定期航线正式开通。
6月9日,中朝共同开发管理的罗先经济贸易区项目启动仪式隆重举行:珲春—罗津港二级公路、珲春—罗津港—上海(宁波港)内贸跨境运输、吉林省—罗先市农业合作园区、吉林省—罗先市跨境旅游等5大项目全面启动。
有效应对灾害突袭是对应急能力的集中检验;而灾后重建、科学发展则更是对一个地区全方位的考验。在过去的一年里,吉林把灾害变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灾后重建创造了奇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又好又快。
吉林省委省政府和2700万人民交出的无疑是一份响当当的答卷!
站在“十二五”的门槛,面向未来,省委书记孙政才响亮地提出:吉林要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壮志三千丈,风鹏九万里。吉林已跃上新起点,迈开新步伐,正在科学发展全面振兴的大道上昂首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