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正回报。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这表明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这种社会交际能力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另外,身为党员的大学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工资高出5%。
然而,“尖子生”工资不如一般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大学学分绩的评价,调查发现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027元,低于其他学生10%。大学期间从事兼职或实习对提高工资没有帮助。数据显示,大学期间从事过勤工俭学、校外兼职或实习的学生,工资反而较低。未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315元,高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10%。这是因为大学生出去实习大多为了增加工作经历,为简历增光添彩,而实际上实习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参与实习也仅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因此对提高劳动技能实际上没有帮助,反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高学分绩并不意味着好的就业待遇,英语能力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培养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成绩,提供给学生各类实习机会。许多学生也一味追逐学分绩,对实习趋之若鹜。但事实表明,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而这些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虽然大学期间学生积极为就业积累人力资本,但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途径不同,会对大学毕业生工资产生不同影响。本报告的发现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机制的反思。何种类型的大学生会受到雇主的青睐,大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如何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平台,以促进其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都对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向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参考意义。
四、家庭背景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背景对工资有积极影响,好的家庭出身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学生在就读大学前的户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背景。调查发现,读大学前为城镇户口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50元,高出农村学生约8%。以家庭收入作为家庭背景的度量,同样发现,家庭人均收入排名前20%的学生,其毕业后月平均工资为2540元,高出其他家庭学生约25%。父母中至少一方具有行政级别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86元,高出其他学生约18%。
家庭背景对工资的作用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一方面,好的家庭背景可能带来更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学生营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子女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调查显示,有2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其中有73%的学生认为“关系”对求职有帮助。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无法改变,但这种家庭背景的优势会进一步加重教育资源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给后天公平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保持合理的代际流动性,而教育是代际流动的关键途径之一。优越的家庭背景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从而使得优质资源在家庭内部传递。当良好的家庭背景渗透到教育领域,就能够使子女有更高的平台,从而扩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因此,加强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尤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投入,对缓解社会不平等意义深远。
五、大学质量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更高的回报,名牌大学工资溢价在女生和城镇学生中体现明显。
在教育资源局部密集却又整体匮乏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为了追逐良好的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会把名校毕业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表示仅招聘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其他的毕业生则不予考虑。
就读名牌大学是否有更高的回报呢?这里我们将211院校(含985院校)定义为名牌大学。结果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27元,高出普通院校毕业生工资约28%,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28%的工资溢价。
名校效应往往会随着学生的性别、户口类型等因素而变化。哪些学生从入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首先,女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入读名牌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2293元,而入读普通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1671元,前者高出了37%;对男生而言,该差距只有17%。尽管如此,整体而言,女生的平均工资仍然要低于男生。其次,来自城镇的学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城镇学生就读名牌大学比普通大学多获得了40%的工资,而农村学生就读名牌大学只多获得18%的工资。
就读名牌大学是每个高考学生的梦想,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回报也十分可观。因此,在中国入读名牌大学依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这为家长竭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理由,也说明政府长期对名牌大学倾注的大量投资达到了成效。
六、对策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培养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
201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考人数的连年下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趋于平缓,但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放缓,依然给未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尽早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就业状况。
学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在毕业期间才开展的指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同时,毕业生应当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
政府要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大学毕业生正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群体,很多创业的想法之所以没有能够付诸行动,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呼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实。同时,大学可以针对创业需求,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利用校友资源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必要条件有充分认识,使其能够在跨出校园甚至在读期间就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单一地强调学分绩的重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学校的教学设置和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要培养能够应对挑战、积极创新的通识人才。
最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虽然先天的家庭背景优势无法改变,但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予农村地区学生、贫困学生扭转“出身”的机会,对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缓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义重大。
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缓解大学生就业时对热门地区、行业的“扎堆”现象;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机制,专注于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地区间的流动。这些都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课题主持人:李宏彬报告执笔人:李宏彬、吴斌珍、施新政、孟岭生、王洋、谢洁玉)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