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印军最初的计划,它的航母应该航行到西巴基斯坦附近的海域,直接对巴基斯坦方面的重要海军基地实行递进式的海上封锁。但战争爆发时,印度航母又一次出现了问题,据说当时是有一台发动机出现了故障,也就是说动力方面出现了问题,于是印度航母就无法完成这种远程航行任务,只能在东巴基斯坦的海面实行海上封锁。
从印巴战争中印度航母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拥有航母,但这个航母并不好用的情况下,航母反而变成了一个累赘、一个包袱,甚至是一堆废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知道,航母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其子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一架先进战斗机的机载雷达系统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也就是说,雷达工作多长时间内可以无故障。这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按照通常指标大概是100多小时。如果说一艘航母上停着100架舰载机的话,就意味着这100架舰载机,每一个小时会有1架飞机的自带雷达出现故障。
航母系统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一架战斗机,更远远超过一架战斗机的雷达系统。从理论上说,航母在航行、作战过程中的每一分钟都存在着故障的可能。这些故障在某些系统中存在时可能不影响使用,但一旦出现在某些核心系统上的话,航母就会发生无法参战、无法使用的现象。
在现实当中,不好用的航母更多的是一些老旧的、二手的航母,但即使是老旧的航母也有好用的情况,像英国的“竞技神”号,它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同样,航母不好用的情况在一些新航母当中也会出现。
我们看法国新造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刚刚建成试航的时候就出现了螺旋桨叶断裂的问题。被逼无奈,法国人把新桨叶拆下来,换上了老航母的螺旋桨。换上老螺旋桨之后,航母的航速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实际上就出现了新航母不好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体现了对航母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建造标准的高低。只有真正掌握了航母的核心技术,真正能够维持一个高水平建造标准,才能够保障航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用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