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质量排行”的警示
以“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来为各地GDP进行排序评价,中科院公布的这一报告,意义无疑十分重大。既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审视把握各地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有助于从价值理念层面上推动“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普及,进一步破除唯数量的“GDP崇拜”。这诚如报告主编、国务院参事牛文元指出的,“科学认识GDP的核心是不断追求"品质好的GDP"”。
不过,从上述报告提供的情况来看,目前这份“各地GDP质量排行”所能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显然并不是欣慰,而是警示。比如,对区域经济发展依然非常不平衡的警示。将“各地GDP质量排行”所提供的前后名次,与最近陆续公布的上半年各地GDP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GDP质量排行中位居前十名的,全部都是GDP总量也同样靠前的东部发达省市。而相应的,在质量排行中位居后十名的,全都是GDP总量原本靠后的中西部省区。其中,最后七名更是清一色的西部省区。
这显然表明,目前我国地方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和不平衡,实际上是“双重”的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越是落后的地区,不仅发展的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发展的质量也更加低下不济。
当然,如果仅从数量发展的速度上看,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确实有可喜的一面。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的GDP增速总体超过了东部地区,两者在总量上的差距已出现缩小的趋势。但是,如果同时结合上述“GDP质量排行”,我们显然又会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警示,那就是,对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滞后的警示。中西部地区GDP的数量增速已超过了东部地区,但GDP的质量状况却仍然裹足不前、严重滞后,这显然意味着,前者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方式取得的,速度越快、粗放的程度也越深。
为什么GDP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更值得我们关心?说到底,无非还是因为,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增长才更能见证预示一种更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增长方式,也更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最根本核心和价值归宿。
既往的太多经验教训表明,简单的GDP数量之所以不足为据,正在于它遗漏忽略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品质”因素。比如,忽略了GDP数量中的技术、创新因素(多少GDP增长是技术创新取得,多少又是单纯靠人力资本堆砌取得的);忽略了GDP数量中的成本、代价因素(为取得这些GDP数量,我们究竟支付了多少资源、环境方面的成本损失),2006年环保总局公布的首份绿色GDP核算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18亿,占当年GDP的3.05%。此外,单纯的GDP数量,也忽略了GDP中的公平分配以及相应的幸福因素(作为国民财富的GDP,在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分配,它的增长是否与民生福祉的增长协调、同步)。
因此,如何以“GDP质量排行”所提供的警示为鉴,不断追求“品质好的GDP”,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发展课题,任重而道远。(北京青年报若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