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在济南市华联超市爱心专柜,市民在选购滞销卷心菜。近期,济南市政府积极组织大型超市进驻蔬菜生产基地等活动,加强农超对接,加大滞销蔬菜收购数量、提高蔬菜收购价格,并设爱心专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努力降低因蔬菜滞销给菜农带来的经济损失。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迷局”背后:生产弱势 流通强势
一些地方蔬菜出现“价跌卖难”现象,首先是因为种植面积扩大、结构失衡和集中上市。据中牟县农业局园艺站王肖峰介绍,由于去年行情好,今年全县芹菜种植面积近2万亩,增加了至少20%。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张庄村村主任岳百顺说,去年村里莴笋种植约200亩,今年种了300亩。
有“山东南菜园”之称的苍山县县长王晓军说,一些乡村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去年,白菜价格已经到了历史高位,结果有些地方还在发放补贴,鼓励扩大种植面积。
不仅如此,“迷局”背后隐藏的更大症结是,从“菜地”到“餐桌”过程中,存在着“流通强势、生产弱势”的潜规则,高企的物流成本、中间环节多且层层加价、销售成本上涨、农超对接困难等,共同导演了“种菜赔、买菜贵”的怪象。
从河南南阳到中牟收购蔬菜的张义民告诉记者,两地往返580公里,去年油耗成本约为每公里1.1元,今年上涨40%至50%,油钱加上过桥费和两个司机工资,每趟运输成本至少1200元,但是菜商雇他拉一趟蔬菜只给1300元,因此“许多人都不干或转行了”。
中牟县明山庙芹菜交易市场魏保林说:“去年收菜的大卡车高峰时得排队,今年根本没有大卡车了。”
“除油价上涨推高运输费用外,装卸费用和滞留费用也是物流成本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王琳说,一方面,我国蔬菜都是大批量裸装;另一方面,两头装卸费用以及到达批发市场滞留费用高。
同时,流通的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山东省蔬菜协会秘书长孙继祥说,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这中间有多个中间环节,每一层环节都加价不少,这也是导致蔬菜价格到消费者手中过高的原因。
此外,开展“农超对接”仍面临诸多困难。山东家家悦集团董事长王培桓说,由于蔬菜种植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与超市采购多样化需求存在矛盾,大多蔬菜只能通过中间菜贩子集中收购,几经倒手才被送进超市,增加了成本。
部分超市、流通企业和蔬菜零售商认为,高房价拉高了经营场所租金,人工费、摊位费也上涨,加之税费繁多,让零售环节对调低菜价保持谨慎态度,“价低风险大,还不如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