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市民在北京玉蜓桥物美大卖场选购从河南山东等地对接来的蔬菜。近日,部分地区少数蔬菜品种出现“卖难”,商务部为维护市场稳定,保护菜农利益,连续发出多个紧急通知,并派工作组赴地方指导工作,组织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多采购“卖难”蔬菜,并在超市门店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努力把采购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一边是农村蔬菜收购价“跳水”,一边却是城市零售市场菜价“高企”。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一些省市出现“种菜赔、买菜贵”迷局,这一怪象在“菜地”和“菜摊”的供应链两端同时出现,暴露出“流通强势、生产弱势”的困局,折射出一些地方“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还没有落到实处。
从“菜地”到“菜摊”:种菜赔 买菜贵
5分钱一斤的大白菜,8分钱一斤的卷心菜,一角钱一斤的芹菜……短短几个月里,一些省市部分品种蔬菜收购价如坐“过山车”一般大跌或滞销。
在郑州市中牟县明山庙芹菜交易市场,菜农王丰阁告诉记者,去年芹菜价格同期能卖到每斤五六角,现在8分钱一斤都不好卖,每亩芹菜只能卖1000元左右,而不算人工,成本就高达2000元,菜农损失惨重。
与王丰阁有相同遭遇的还有郑州市古荥镇菜农岳小晨。“莴笋每斤现在只能卖到0.12元左右,每亩地收入还不够成本。”他说。
山东一些地方的情况大体相似。在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一斤洋白菜地头收购价最低时只有8分,即使这样,收购商来得还是很少,一些菜农干脆任由这些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抽薹疯长。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最新监测数据显示,4月16日至22日,全国286家产销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30元,环比下降13.5%,同比下降25.8%。其中蒜薹、青椒、莴笋、油菜和洋白菜环比降幅最大,分别下降30.0%、23.1%、18.2%、15.2%和14.5%。
然而,在超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市场,菜价另一头连着的消费者,对当下蔬菜收购价和批发价大幅“跳水”,感受并不明显。
同样是在郑州,在城郊的中牟县芹菜跌至每斤0.1元仍然滞销的情况下,市区的一些超市,芹菜价格却仍在1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从产地到零售市场,经过了短短30多公里的距离,芹菜的价格却涨了10倍。
在北京南闹市口辰星菜市场,正在买菜的李大妈说:“都说最近菜价跌得厉害,可是买菜时怎么感觉不明显呢,菜价仍然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