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温暖孤残人员
——记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用真诚的爱心筑造孤残人员温馨的家园,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出爱的乐章,用不断的探索谋求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位于哈同公路上的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所追求的工作目标。全体职工视孤寡老人如父母,视残疾人员若兄妹,用爱的光芒诠释着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通过辛勤的耕耘,送上了党和人民对孤残人员这一弱势群体无限的关怀。
“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义务的赡养人(监护人)”的16周岁以上的“三无”人员是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的对象,面对这一群盲、聋、哑、痴、呆、傻、肢残、智残的弱势群体,二福人没有嫌弃他们,坚持“亲情奉献,扶弱助残”的服务宗旨。
居住在第二社会福利院近300人的大家庭里,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工作,一日三餐,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肢体训练,智力开发,医疗诊治,平凡之中显伟大,辛苦之中见真情。许多收养人员不知大小便,不能自理、不能行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为这些人清理大、小便,做康复训练,送医、送药到床头、到嘴边,洗澡、擦身、捶背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周到热情。
85岁的关风原是正常人,在第二社会福利院生活了50多年,由孤儿变成了孤老,现卧病在床,虽然无儿、无女,身边却有一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儿女们,为了不使他患上褥疮,护理人员每天要为他翻十几次身,清理几次大小便,夏日里要擦几次身,还要做肢体的按摩,他虽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世界,从他每次紧握护理人员双手的举动中、从他激动的神情里,我们看得出他对这些亲人的感激和渴望,对福利院这个大家庭的留恋。
更有许多像韩树风这样的呆傻或是轻度的精神残疾人,还有一些对工作人员管理不理解的正常人,工作人员有时会遭到他们打骂。二福院设立了委屈奖,有委屈找组织,工作人员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二福人用亲情、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收养人员的心。
大大的“寿”字,丰盛的佳肴,让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却不知道自己的姓名,更不知道生日是哪一天的老人和残疾人享受着独特的生日庆典。一大群二福院的儿女们围坐在餐桌前,共同燃起生日的蜡烛,唱起祝福的歌谣。
近来年,在各方的支持下,第二社会福利院在哈医大、省中医学院等高等学府引进多名医护人员;完善了康复、医疗设施,增强了服务能力,满足了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改造了陈旧的老人宿舍,不断提高办院条件。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常年开展“五好”的评比活动和岗位明星竞赛活动,即:“好院子”井然有序,“好伙食”营养配餐,“暖屋子”暖在二福,“好儿女”、“岗位明星”竞相涌现,努力促进服务和管理上新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院加快了发展和前进的步伐,立足“三无”,打造康复特色服务,努力实现专业化服务,着重收治智障、低能、失能人员,建设了3200平方米的智残人员托管服务中心,增加了150张床位,建设了花园式的院区,努力打造人文美好环境,并形成了集供养、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老人、孤残人员幸福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