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东北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新闻
又到大学生就业季 坐拥万卷难行万里
2011-03-29 11:26: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结束了考研和国考,进入三月,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了求职奔波——“不在投简历的路上,就在去面试的路上”。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找工作成了他们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找个工作到底有多难?阻碍他们就业的,是现实的无奈还是主观的羁绊?日前,记者采访了数位高校毕业生,倾听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辛酸苦辣的故事。

两种歧视 催生别样选择

2009年毕业前,黑龙江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苗春蕾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辗转于沈阳、长春、大连的各大招聘会,却一无所获。“在长春某211院校举行的招聘会,我早上七点就在场地外排大队,一个半小时才进去。整整一上午前前后后投了不下30份简历,招聘人员都只是看了一眼校名就把简历退了回来。连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求职过程中最让苗春蕾受打击的一次经历。

“院校歧视”在他身上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他在网上给包括吉利、奇瑞等国产汽车企业在内的数家正规车企投递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我的专业课在学年120人中能排在前10,特别是汽车行业应用较多的CAD制图,我的水平绝对不在名牌高校毕业生水平之下,进入汽车企业做初级技术人员完全够格,可就是没人肯给我机会。”

面对现实压力,酷爱汽车的苗春蕾想“曲线救国”,开始寻找与汽车相关的职位。然而,让他失望的是,某保险公司同意录用他,却不是卖车险;某汽车有限公司让他做汽车杂志的编辑,却只肯提供月薪800元且无任何险金。无情的现实一次次给他泼冷水,2010年5月,他带着满腹疑惑和忿闷,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利用家里的资源,苗春蕾在哈尔滨开起了一家专门加工木方的小加工厂。

为了联系客源,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奔波于哈尔滨大发、禧龙等建材市场。从去年5月至今,工厂纯收入已达到4万多元。可谈到未来,苗春蕾却仍对他最爱的汽车行业恋恋不舍,依然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正规汽车企业就业,所以他在哈尔滨市人才服务局就业指导处登记的信息仍然保持“未就业”状态。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谢薇薇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另一种职场歧视——“性别歧视”。“我学的化学专业2006年还挺好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要不挑地方、不挑岗位,都能进公立学校当老师。到了2007年本科毕业时,县城的一些公立校也开始挑挑拣拣。为了能留在大城市的好一点条件的公立学校,我才选择继续深造,同学中有70%的人都是这个想法。没想到去年研究生毕了业,却连一般的公立学校都进不去了。无论是教师的招考还是企业检验类工作的招聘,都偏向于男生。”说起因为读研而没能在就业形势比较好的时候选择就业,小谢语气里充满了懊恼。研究生毕业两个月后,小谢决定先到哈市某民办文化学校当代课教师,“放下研究生的身段挺难,但现实让我只能先脚踏实地找份工作,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再找机会参加正规学校的招考。”

不良心态 带来诸多困扰

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数量的急剧膨胀使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患得患失的心态成为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王冰是黑龙江大学英语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从升入大四开始,他就放弃了学校里所有的招聘会和就业机会,一门心思在家中复习国家公务员考试。王冰在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成绩都不突出,可报考公务员时却报了一个相当抢手的中央某部级单位。春节前国考成绩公布,王冰没有进入面试。

“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在潜移默化的向我灌输,只有进入‘国’字头的单位才是有发展的光明大道,所以我决定考公务员。结果笔试成绩下来,周围一些没我分高的同学因为报的是基层岗位,都进入了面试,我才后悔报岗时不太理智。”进入三月,黑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可王冰心里却有点忐忑:“省考要在五月份进行,继续全力复习恐怕就会错过最佳的就业时机。可若是回学校找工作,又怕影响了省考成绩。”思前想后,王冰最终还是决定了留在家里全力复习。“这次我吸取了国考的教训,报考了录取人数比较多的基层职位。输了国考,只剩下了省考,还是稳妥点好。”

眼下,像王冰这样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挤进“铁饭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成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三甲”。

哈尔滨市人才服务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处的闫树君处长认为,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眼下倍显金贵的因素,都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精英争先恐后进入体制的直接原因。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尤其是那些掌握了优秀专业技能的学生,如果只是在机关坐坐办公室、打打文件,无疑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摆正心态,“量体裁衣”很重要。

2009年7月从牡丹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白雪,同样是因为心态问题拖延了求职的脚步。毕业前她没能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对白雪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也让她的就业心态变得非常消极。“当时我就想,学英语的没有专八证就什么都不是。学校不是名牌,自己又没有其他特长,肯定没单位要我,我注定是个失败者。”为了逃避现实,白雪选择了最消极的解决办法——整整一年时间,她都躲在家中不出门,找茬跟家里人吵架,听不得任何人在她面前提到找工作的事。“幸亏有家里人的理解关心,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帮我重树信心,让我终于慢慢走出了心理阴影。我现在的想法是,就算别人都比我强,我也可以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我用心做就对得起自己。”

实用对策 调整结构多方合力

据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统计:黑龙江省2008年毕业大学生16.6万人,2009年18.95万人,而到了2010年,则是22万人,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又创历史新高。

闫树君认为,除了供给不断增多,造成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结构性矛盾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等原因。闫处长表示,眼下黑龙江省用工大户还都是食品、机械配件等一些初级工业企业,提供的一线生产岗位没高校学历的人也能胜任,提供的薪资待遇也自然比较低,很难对高校毕业生产生吸引力。结构性矛盾表现为,目前黑龙江省毕业生在省内仍热衷于哈、齐、牡、佳、大庆等中心城市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宁可成为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到基层部门和中小企业就业。还有,就是毕业生都希望就业时能学以致用,可是在高节奏快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前,一些高校在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与社会需要接轨,造成某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而某些社会需求饱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鲁锐认为,要缓解黑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可积极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小企业第三产业,运用各种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努力开发社会服务性岗位,根据我省特点,可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农村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加强黑龙江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打造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和边境旅游中促进大学生就业。其次应重视省属高校就业出口训练,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适当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增加技术课程的比例,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加大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来源:黑龙江日报 (记者 程瑶) 编辑: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天下之大民生为最。如何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央领导最关心的问题。两会后,面对干部治理、食品安全、反腐倡廉、住房保障、三农等重大民生关切,中央高层召开会议、密集调研,研究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着重解决群众困难,切实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维护好、实现好。>> 详细
点击排行
  两会后中央高层密集发声、调研 彰显民生关切
北京交通委称"治堵令"满百日全市拥堵减少8%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