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河南>河南新闻
300年“猴加官”工艺与85岁传承老人的情缘
2011-04-15 09:29:06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300年“猴加官”工艺与85岁传承老人的情缘

制作好的五颜六色的脸谱。(生俊东摄)

由于兵荒马乱,老人学来的手艺也没有了用场。这一中断即是40年。直到1980年,老人退休后,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紧张,便想到了制作“猴加官”换点零用钱。让老人没想到的是,时隔那么多年,“猴加官”仍然深受人们喜欢,常常一天可卖几百件。人们的喜欢加上作为唯一传承人的责任,老人把退休后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猴加官”上。

2007年,“猴加官”在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上获得金奖,2008年4月,“猴加官”成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猴加官”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有“民间美术开拓者”之称的倪宝诚先生这样评价“猴加官”:“泥猴动作质朴纯真,憨态可掬,令人捧腹,‘猴加官’玩具已失传半个多世纪,目前在国内只此一家,属于绝技。”

揭秘:制作不神秘,但要有悟性和耐心

“‘猴加官’的制作不神秘,但需要悟性和耐心,缺这两样,难以掌握。”聊起“猴加官”的制作过程,老人这样强调。说着,老人从里屋将制作“猴加官”的工具材料搬了出来。

 随着老人的讲解,“猴加官”的制作过程在记者面前渐渐明晰。

制作“猴加官”第一步是选取细密而有黏性的土,用水和好并掺入棉花反复敲打,然后用湿毛巾覆盖备用。第二步是将泥巴摁入事先做好的各种模具内,做出面具、猴头和四爪。晾干后施两遍底彩,然后再进行细致的彩绘。第三步是将猴头和四爪用破布和毛皮粘牢成一个整体的猴子,同时将面具与猴身用细线相连,最后将细线用丁字棍固定。这样一个“猴加官”基本完成。表演者只需要左右抖动丁字棍,小猴即可惟妙惟肖地表演变脸了。

老人说,制作过程中看上去简单,但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如不掌握,也难以做出“猴加官”来。这些关键点分别是:一是在用水和泥掺棉花敲打的过程中,棉花与泥的比例,从体积上对比大约是3:1,另外敲打的过程需要整整一天,只有这样,泥猴才硬如铁,不容易碎裂;二是泥猴及面具等捏好后,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屋内晾干,常温下三天左右;三是彩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四是丁字木棍上的几根细线要有讲究,一根细线系住猴头,外两根细线则分别穿在猴爪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脸谱相连,然后一起绑在木棍上。

“这里巧妙利用了杠杆原理,同时布艺与泥塑结合,使小猴子活动自如。”老人说。愿望:希望老祖宗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随着年龄逐增,85岁的老人对“猴加官”的未来也越来越担心。

老人说:“实心实意想学的,我情愿免费教给他,这是老祖宗们给咱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在现在,或者是在我手里把他绝了,我感觉着对不起老祖宗,也感觉着太可惜了。”据老人介绍,也曾有人找过他学习这门技艺,但都因缺乏耐心,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了。

“当初和我一同拜哑巴师父学艺的还有一位师兄,但他二十年前已前去世了,现在会这门技艺只剩我一个了。”老人深为“猴加官”的现状担忧。老人有三个孩子,但都因工作繁忙而无暇学习“猴加官”技术。

不过,让老人高兴的是,经他向当地媒体求助后,“猴加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很多人打电话要登门学习,郑州市管城区文化旅游局更是在文化馆内给老人开辟空间让老人每月开三次培训班讲授“猴加官”绝技。郑州某高校更是从艺术系抽调泥塑制作学生,成立了抢救“猴加官”技艺志愿者组织,作为选修课程学习“猴加官”制作工艺。

据老人介绍,倪宝诚先生更是要将猴加官写成书出版,以便更好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一位多年关注猴文化的历史学者告诉记者:“我国存在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有很多,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进行保护,但很多技艺仍面临着无人问津、后继乏人的尴尬情形。这些文化遗产急需更大的保护力度。”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生俊东 见习记者 黄默存) 编辑:许银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近日对造成44人死亡的河南省伊川县国民煤业公司“3·31”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调查处理作出批复,认定这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并同意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对有关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详细
点击排行
  温家宝: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
广东首批开发“无人岛”主打旅游娱乐牌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