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高龄化阶段
失能老人护理如何破题?明年我省失能老人每月或有望领补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当老人失能,这个“宝”就变得异常沉重。由此给家庭带来精神、经济上的负担,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民生问题。
在海南,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凸显。据估计,目前海南半失能、失能老人数量超过12万。然而目前,全省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的护理性床位不到2000张,护理队伍素质不高,照料成难题。面对如此尴尬,这些老人又该何去何从?
一个可喜的消息是,海南省针对失能老人的补贴制度正在酝酿,或许到明年,我省失能老人便有望按月领取补贴。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米铺老年公寓内的失能老人们。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米铺老年公寓的护理人员照顾失能老人。
米铺老年公寓里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晒太阳。
全省失能半失能老人至少12万
床位不足、护理员素质不高难照顾
海南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已久。
据《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海南省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3万余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61%。据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海南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7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66%,进入高龄化社会。
这意味着海南面临的养老问题将进一步凸显。而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半失能、失能老人的比例将明显增加。照顾好这些老人必然成为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那么,现在海南究竟有多少失能半失能老人?
海南省老龄委副主任谢池春称,目前并无具体数据。但根据浙江省所做调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至10%推测,“目前海南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至少应该有12万,其中失能老人应该在6万左右。”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尴尬现实是,目前全省护理型床位——能照顾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床位,不足2000张。谢池春估计:“这2000张中,真正能够利用起来,有效发挥作用的床位将不足1000张。”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个养老行业护理员素质普遍不高,大多以下岗妇女、农村妇女为主,导致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就意味着,海南这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正面临尴尬,他们只能住在家里,依托家庭照顾,靠亲属的关爱度过自己病床上剩下的人生。
在养老模式上,经常提到的模式包括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失能半失能老人适合哪种模式呢?
海口市米铺老年公寓是海口地区唯一一家以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的服务机构,院长许磊称:“建院10多年来,我们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六七千人次。”
许磊认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机构养老能发挥巨大作用,只是潜力尚待挖掘。这主要是囿于机构的服务水平、规模无法跟上,“比如医疗,养老机构要想申请一个驻点医疗机构长期为老人服务,可手续繁琐,很难申请。其次,护理人员水平不高,大多以农村妇女为主,影响服务质量提高。最后,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价格贵,政府补助少,很多家庭难以承担。”
海口三江敬老院院长李萍说:“敬老院床位有限,医疗条件无法跟上,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入住也就显得相对困难。”
目前,全省12万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最重要的养老模式依然是家庭养老,倚靠家庭照顾。
不过,谢池春相信,随着全省社区养老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家中享受到养老服务。目前,全省有1880多名老人享受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谢池春相信,这其中就有一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享受到服务。
可对于12万人来说,这个人数显得太少。
失能老人或有望每月领补贴
筹划建立综合性保障体系
短期内,家庭养老依然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最重要的养老模式。不过,改变正在发生。
早在2014年1月,海南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在《海南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一文中就曾提到,要加快推进制度化的老年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其中特别提到“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失独等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享有养老服务提供支持”。
2014年9月,财政部、民政部下发了《全国老龄办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
海南省老龄委副主任谢池春透露,根据通知,海南已经制定相关方案,“方案初步确定给予失能老人每月200元的补贴,半失能老人每月100元的补贴。”
据了解,目前方案还在送审阶段。“如果方案顺利通过,2016年,我们就能大概建立起这样一个补贴制度,减轻失能半失能老人给家庭造成的负担。”
对于市民林建提出的疑问,“为啥养老费不能报销?”谢池春皱皱眉头,“这就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问题了。”谢池春补充说:“养老问题正在逐渐凸显,这是一个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一套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养老机构在内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已经开始筹划。”
普及“老年手语”
呼吁更多力量加入老年事业
眼下,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海口市米铺公寓院长许磊说:“我们可以普及老年手语,让老人在失能半失能后,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健康。”
老年手语,按照许磊的想法,“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势。”比如翘起大拇指就是喝水的意思,伸出小拇指就是上洗手间等等。这些手势将在老人失能半失能,特别是失去言语功能后发挥巨大作用。
作为老年公寓院长的许磊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很痛苦的表情、要表达一些事情,可就是说不出来。家人或者一些缺乏经验的护理员看不懂,有时甚至以为老人在发脾气,干脆不理他。
“可很多时候,老人可能真正的意图只是不舒服,想喝水。”许磊说:“这个时候老人手语就能发挥起作用了。”
在国际上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办法。许磊说:“我们可以在社区针对一些高龄老人开办这样的讲座,再创出一套比较通用的手语服务老人。普及开后就能帮助很多老人。”
海南省老龄委副主任谢池春很赞成,“这是很具体的工作,也能帮助到老人。”他希望,具备这方面知识的志愿者能够加入进来,帮助老年手语的普及。
谢池春还呼吁,能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补充政府公办养老资金的不足,“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帮助老人。我们也鼓励企业、个人创办福利事业,去帮助更多老人,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未来,谢池春说:“海南将从三个层次上做好养老问题,这也将帮助到失能半失能老人。首先,对于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要发展机构养老,将他们送入养老院、福利院;其次,社区养老要继续做,通过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养老设施,继续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最后,发展养老康复产业,让更多有条件的老人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
链接
北京公办养老机构
优先接收失独失能老人
2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本市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今后北京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将只接收低保等政府兜底的老人,并将优先接收失独且失能老人。公办民营、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也将为上述群体提供至少两成床位,其余则重点接收高龄失能老人。
延伸阅读>>
家有“失能老人”:
整个家庭都痛……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叶芝的这首诗,在2015央视春晚上经莫文蔚的吟唱,显得更加浪漫、唯美。
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来自黑龙江的人大代表易连军却提出了一个敏感话题,“当你老了,谁来照顾你?”
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近日,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失能老人家庭。无一例外,家属都沉浸在一种复杂的疼痛中。这种疼痛既有亲人间不离不弃的感动,也有陷入困境中的无力与窘迫。
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照顾失能老人这个话题已然刺痛我们脆弱的神经。□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李德育在照顾他瘫痪失能的老伴。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摄
海口椰岛之家养老院里的失能老人。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失能老人定义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瘫痪的老伴儿
脑出血导致瘫痪
老伴儿床上躺了11年
3月6日下午4点,海口朱云路附近一栋古旧的海南老房子里,60岁的李德育正在给他的老伴儿换尿布。
房间有些破旧,一些旧衣服凌乱地堆在一边。地上两张用过的尿布叠在一起,散发出阵阵气味。李德育有些不好意思,转过头去,双手抱起老伴儿,顺势往她臀下塞进一块新的尿布。
老伴儿毛海荣平躺在床上,穿一件白色T恤,手脚肌肉已经萎缩,一层泛白的皮肤紧紧包裹着骨头。看到陌生人进来了,她的眼珠不停转动,盯着你瞧。
“除了眼睛,看上去就像木头。”李德育擦了下额头的汗珠,说:“如果隔几个小时不给她按摩,手脚就会僵硬,跟木头没有区别。”
毛海荣比李德育小几岁,按理说年纪不大,可她差不多已在床上躺了11年。
2003年8月,毛海荣第一次脑出血,这是起点。12年前的事,李德育已经记不大清,只记得那天早上毛海荣在洗漱的时候,突然摔倒昏迷不醒。
当时毛海荣在医院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命是保住了,可却处于半失能状态,“能讲话,但是不太能走。吃饭、洗澡得靠人照顾。”这个沉重的负担落在了李德育身上,而他还有两个孩子。
毛海荣在床上躺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靠着拐杖能够慢慢下床散步。不幸的是,2013年11月3日早上,毛海荣说想出门散步。看着她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李德育心想应该没事。没走几步,毛海荣突然大叫“头晕”,李德育跑上前去,扶着她,可她整个人瞬间瘫软下来。
这次晕倒后,毛海荣再也没有站起来,“不能说话,不能动,整个人都废了,跟植物人没有两样。”
“11年了。”李德育有些难受,“这11年来,我都没有工作。特别是2013年后,我甚至不能长时间离开家,隔一会儿就要看看她的情况。”
整个身心都“累”了
担心90岁老母再倒下
在李德育这间简陋的房间里,毛海荣躺在床上的一块木板上。李德育将她和木板一起往床内侧推,刚才躺过的地方出现一个洞。李德育说:“她躺在这个洞上,要是有大小便,就不至于弄脏床铺。”
伺候这样的“植物人”,大小便算是真正的考验。这是李德育最深切的感受。
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帮助老伴儿处理大小便,换尿片。李德育说:“一下处理不好,工作量就大了。得洗床单。”
才开始的时候,李德育不会弄,“每天手忙脚乱,床单洗了还没干,这边又弄脏了。”
还有吃饭。现在,毛海荣无法自己吃饭,一根胃管从鼻孔插进去,常年露在外面。
早上,换好尿片,李德育便煮一些稀粥、菜叶,然后用粉碎机打成浆糊状,放到温度合适了,便用注射器吸一管注进老伴的胃管里。每顿一小碗饭,李德育要注射好几管。
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让李德育感到“很累”,那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是精神上的压力,双重压力在一起,“你感觉看不到头,没有希望了。”
现在家里的经济负担大部分得靠兄弟姐妹借钱、扶持;再就是靠自己在外打零工的儿子。这让李德育歉疚,“拖累了整个家庭,还拖累了自己的儿子、女儿。”
忠介社区居委会书记郑浩知道李德育的情况,“每次政府有啥帮扶政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可毕竟,杯水车薪。
李德育的母亲已经90多岁,身体还算硬朗,拄着拐杖还能慢慢往前挪动。站在门口看着躺在病床的儿媳,老人不说话,转身又回到院子里坐下。“有时候,我真的很害怕,要是母亲再倒下,我该怎么办?”这就像李德育的一个噩梦,缠绕着他,让他无法睡一个安稳觉,“每晚都睡不着,感觉整个身心就要崩溃了,好累,好累。”
高位截瘫的父亲
失能老人在老年公寓躺3年
为节省开支终无奈回家
3月6日上午,林建(化名)跑到海口市米铺老年公寓办理手续,他要把自己的父亲接回家。
林建的父亲高位截瘫,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度日。记者问当年老人怎么就突然瘫痪了。林建有些生气,“人人都会老,你不要问这个问题,有一天说不定你也会这样。”
在林建的心里,那是一块不愿被触及的病痛。
林建家住文昌,父亲是农场职工。3年前,林建的父亲身体硬朗,还经常出门散步。可一天晚上睡觉,老人不知怎么地,突然从床上摔到了地上。
就这样一摔,老人再也没有站起来。林建说:“人老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很难预料。不从床上摔倒,也可能从其他地方。”
在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林建将老人送到了海口市米铺老年公寓。
“家里没人照顾。”林建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当时他的小孩刚刚上幼儿园,妻子肩负着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任务。他的母亲当时已经70多岁,住在文昌老家,还要照顾已经90多岁的外婆。
林建自己要外出打工挣钱。他有个弟弟,本应该肩负起照顾瘫痪父亲的责任,可“老弟总也不来。每次去找他,他都推说明天,可一直不见踪影。”
就这样,老人靠着自己每月微薄的养老金,再加上林建的支持,这才在米铺老年公寓住下。一住就是3年。
现在,随着林建小孩越来越大,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林建的妻子忍不住了,年前跟林建商量:“要不把家公接回来,我来照顾。这样也能省下一笔开支。”
3月6日,林建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老人接回去照顾,“我也没有办法了,家庭实在是太困难了。”
家属疑问:为啥养老费用不能报?
家庭护理隐忧:可能回去就出事
“一个人干活养活6个人。”林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千多元,可他要分成好几份,一份给瘫痪在床的父亲、一份给妻子孩子、一份给年老的母亲还有外婆……
这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波及到家庭关系的和睦。林建的弟弟选择了躲避,兄弟之间的感情似乎也已经破裂,“我就经常对我妈说,不要说他了,你就当只生了我这一个。”
米铺老年公寓院长许磊知道林建的情况,“我劝你还是不要回去了,不要折腾老人。”
从事多年养老工作的许磊知道,“像这样的失能老人,稍微不注意可能就会出现危险。何况在家里,他的媳妇根本没有护理知识,又怎么能照顾得好?”
许磊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就在今年春节前夕,老年公寓里的一个老人被家人接回家团聚,过年。
“在家待了7天,正月初三回来,回来就不行了。”许磊记得,那位老人同样是失能,护理过程中必须每隔一段时间翻身,以防出现褥疮。可当老人正月初三回来,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老人腰、后背上长满了褥疮,精神大不如前。
“没过几天,老人就去了。”再次说起,许磊依然有些难受。他担心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林建身上,“家庭护理必须是家人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并且能够专门抽出时间护理才行。否则反而对老人健康不利。”
林建听了这些有些担心,但是主意已定,“还是先让我老婆试试吧,不行再过来。”
可高昂的护理费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就搞不懂。”林建反问,“为啥给老人看病就有医疗报销,可老人的养老就没有相关的报销、补助制度呢?为啥养老费不给报?”6日下午,老人被接回了林建在海口租住的房子里。不大的房间里,林建的妻子专门为家公安排了一张床,上面铺好了干净的被子。看着床上一动不动的公公,她有些茫然,“慢慢一点点学着照顾吧,不然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