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森(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李孟森,男,1970年5月生,海南儋州人。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省先进工作者、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孟森:
科研的路上要耐得住清贫寂寞
海南医学院综合实验楼建成已经有些年月,该校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孟森的办公室就在其中——小小的房间被书籍、材料、实验报告等堆得满满当当,办公桌后的李孟森一埋首写字,就会“淹没”其中。
“我们做科研,不在意所谓的待遇和名利,只需要有可发挥的平台、可施展的空间、可服务的人群。”坐在一堆随意摆放的奖牌、花束旁边,李孟森伸了伸因为久坐而僵直的腰身。他的裤腿破了一个小口,却似乎还没被发现,“要知道,在科研的道路上需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取舍间三次决定扎根海南
记者:您在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三次面临择业,为什么每一次您都选择了离开北京,回到海南发展?
李孟森:尽管三进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门,但我时常想念故乡海南,并认为回来工作更能让我发挥作用。当然,每次选择我都有过犹豫,毕竟从前海南医学科研力量薄弱、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回来注定要接过一个沉重的担子。但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了这张能任我规划、描绘的白纸,相信这方天地将来大有可为。
这还不是最艰难的取舍。选择扎根海南,我不得不与爱人、儿子长期两地分居。一个月前我请了假,第一次与7岁的儿子共度生日。他高兴得冒着凛冽寒风和我逛了一晚上的街。第二天,我送他上学时,他突然说很羡慕别人的爸爸每天都能来接送。而我却只能告诉他:“爸爸今天就要回去上班,不能来接你放学了。”看着他进入学校的背影,我感到无比愧疚。
一项课题攻关熬了十五年
记者:这些年您潜心科研,在国际上首次攻关建立了在毫米级水平确定肿瘤转移病灶的关键技术,是怎么做到的?
李孟森:很多个通宵,我都是在办公室、实验室里熬过的。就拿毫米级水平确定肿瘤转移病灶这一关键技术的动物活体实验来说,实施一轮至少需要近两个月,而光是这一项指标的观察就反复进行了近20次,整个课题攻关耗费了15年之久。
15年里,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屡屡冲击着我的信心。但我知道,这些研究必须精准、客观、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最终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如果能尽早发现肿瘤转移病灶,就能让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更长、生活质量更高。还记得第一次在暗室中观察到散发着荧光的肿瘤转移病灶时,我的激动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要为海南肿瘤科研搭平台
记者:您在海南工作已有近20年。从您的角度观察,在此期间,海南医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孟森:可以说,这些年海南医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从国际旅游岛建设这几年的变化说起吧,2008年我博士毕业回来后,学校委派我负责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当时实验室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个人,仪器设备也陈旧老化,许多都无法使用。我只能一边招收高学历人才,一边申请研究经费,一边进行科学实验,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
但就在这样几乎为零的基础上,海南省肿瘤发生和干预重点实验室依然在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并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实现了飞跃式进步。该实验室作为海南第一个全开放的肿瘤科研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多名省内外甚至国外的专家来此交流研讨、攻关课题。这就是海南医学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从未后悔当初扎根海南的选择。(陈蔚林 陈小婷)